海绵城市的“贵安样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城 发布日期:2019-12-19 来源:贵州都市报 2015年4月,贵安新区成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城市,成为贵安新区保护水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内容。
贵安新区海绵城市的设计,让这座新城真正实现“雨季无涝”
几年来,贵安新区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围绕“打造全国海绵城市贵安样本”的目标,将“全域海绵”理念贯穿于城市整体规划建设。截至目前,贵安新区直管区海绵城市建设已开工的76个项目中,已完成45个项目,累计完成海绵投资约47亿元。
如今的贵安新区,小到一块砖、一条路,大到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园区,无不体现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水体不黑臭”的海绵城市系统已初步形成。在贵安新区这片“吸尘养肺于仙境”的神奇土地上,一座会“呼吸”的生态之城振臂呼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正在崛起。
先行先试
建设生态之城
贵安新区位于贵阳和安顺的结合部,地处长江、珠江分水岭地区,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辖区水系阡陌、湖库众多,其中的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松柏山水库、花溪水库是贵安新区和贵阳市主要水源区域。可以说,贵安新区的生态安全,事关整个流域的水环境保护以及水体水质保护。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对贵安新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5年4月,贵安新区被列入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城市,成为贵安新区保护水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内容。
为打造一个“会呼吸的城市”,新区围绕“打造全国海绵城市贵安样本”的目标,探索厚植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发展模式,朝着加快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幸福宜居、特色鲜明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的目标前行。
贵安新区先行先试,提出了“全域海绵”理念,以顶层设计为引领,编制了《贵安新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贵安新区中心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
遵循山水格局、传承理水智慧、精细造地营城。在具体建设中,贵安新区改变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的传统模式,坚持低冲击开发模式,发展和生态协调共生,在城与水的和谐关系打造中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建成区改造的山地海绵新城建设之路。
为此,贵安新区提出了生态海绵、弹性海绵、活力海绵、智慧海绵的建设目标,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全国率先完成海绵城市规划控制体系建设的试点。
小雨不积水
大雨不内涝
12月12日中午,走进贵安新区的月亮湖公园,一个自然和谐的新型海绵公园呈现在市民眼前。
“你脚下踩的砖是渗水地砖,倒一瓶水在上面很快就会渗透下去。因此下雨的时候不用担心鞋子会被打湿,更不会闻到臭水沟的味道。”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贵安新区海绵城市试点两湖一库PPP项目部总工办主任吴福林告诉记者,渗水地砖有着良好的渗透性,道路下面还装有盲管,雨水可以渗透进入绿地存储起来,在干旱时缓慢释放出来,滋润周边植物,基本不用人工浇灌。
除了渗水地砖,沿着湖岸增设的渗透塘、生态调节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分布错落有致,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上的植物郁郁葱葱……吴福林表示,月亮湖公园的海绵建设自2017年动工以来,如今已经完成了95%左右。
在月亮湖上游的芦官村,一个生态污水处理厂正在修建中。修建完工后,每天可处理400吨的污水。“污水场连接村子的每一户人家,可将整个村子的生活用水排放到这里集中处理。”吴福林说,在建的污水处理系统将人工湿地、渗水铺装等海绵城市设施与规划设计有机结合,对源头污水进行治理,达到标准后才能排放。
不仅如此,贵安新区首创“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统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让城市“会呼吸”。
在距离月亮湖公园不远处的星湖云社区,就运用海绵建设原理,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回收利用,成为社区景观和植被浇灌用水,循环使用的这些水还通过管道入户,让居民冲厕使用;小区还合理铺设地下管网,将雨水导入雨水罐存储使用,初步估算每月可节水6000吨,相当于社区群众10天的用水量。
此外,贵安新区在城市开发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道路和场地竖向,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总体思路,构建了水量、水质三级控制屏障系统,杜绝了城市内涝点的出现,试点建设几年来,贵安新区从未发生城市内涝。
宜居宜业宜游
新城正在崛起
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点和功能作用,吴福林用“渗”“滞”“蓄”“净”“用”“排”6个字来概括。“渗”就是把半岛(中国)的雨水渗透到城市的地下储存起来;“滞”就是不能让雨水很快流走,把它半岛(中国)地留在城市里;“蓄”即采取多种措施蓄水,城市有水才有灵气;“净”就是把水净化,跟污水处理一样,雨水也要处理;“用”及时有水了就要合理利用;“排”就是将多余的雨水通过地下管网排出城市。
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湿地、雨水花园等一个个新奇的名字,正是贵安新区将生态、绿色、因地制宜理念融入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5个生态保护区、8条绿廊、94座各类公园等的建设,将生态环境合理的保护利用起来,做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真正留住了山水乡愁。
如今,无论是依托水系廊道、湖库湿地打造的“海绵公园”或“海绵景区”,还是自带“隐形水库”、铺设“会喝水的砖”的“海绵社区”,无论是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的“海绵道路”,还是“雨天收水晴天用水”的地下调蓄池,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中唯一的非建成区试点,贵安新区各类型海绵系统建设都按照规划设计一点点变成现实,城市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修复协调统一。
自试点建设开展以来,贵安新区水体蓄排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内涝零发生,示范区内12个易涝风险点监测数据始终未超警戒线;源头、中途、末端三级污染控制系统全面建成,主要河湖水系断面水质指标保持良好,整体上实现地表水环境质量和地下水环境均保持在III类质量标准。形成良好的城市蓝绿生态空间,生态岸线率达100%,天然水域面积率10.1%,水面面积由1030亩增加到4025亩,海绵基底全面构建。
“如今的贵安新区,小到一块砖、一条路,大到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园区,无不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贵安新区规建局海绵办工作人员孙銮平介绍,截至目前,在贵安新区直管区19.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全面开工的4大类76个项目中,已完工项目45个,累计完成海绵投资约47亿元,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防洪排涝各指标已全面达到试点目标要求。
目前,在贵安新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水体不黑臭”的海绵城市系统已初步形成,一座“会呼吸”的生态之城振臂呼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正在崛起。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