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魏永平 河东最美九月天,果硕粮丰处处景。又是一个丰收的金秋! 谁能相信,40多年前这里的农民曾守着黄河为水发愁,长期饱受缺水灌溉之苦,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干旱成了他们祖祖辈辈最可怕的噩梦。而今,夹马口引黄灌区覆盖的90余万亩农田自从用上了黄河水,临猗、永济、万荣3个县(市)19个乡(镇)45万人的生存状态发生了质的改变。 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这里的农业发展了,农村经济繁荣了,尤其令人自豪的是,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夹马口引黄灌区老百姓的变化,便是山西建设发展大中型灌区灌溉带动脱贫致富、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部、黄土高原东端,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时空分布不均的独特水资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饱受干旱之苦的山西为了破解用水难题,一代代水利人艰苦奋斗,不仅修建起禹门口、尊村、夹马口、大禹渡等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还新建了夹马口北扩、禹门口东扩、北赵引黄等大型提黄灌溉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农业灌溉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按照“建设新灌区、改造和修复旧灌区、用好老灌区”的思路,以“夯实农业灌溉基础设施、扩大和恢复灌溉面积、扭转不合理用水结构”为目标,积极推进骨干灌溉工程建设、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泵站改造等重点工作,不仅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而且为保障粮食安全以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灌溉设施更新改造带动农民增收 俗话说,百姓种庄稼,水是命根根。水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则农业兴。 9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黄河小北干流的运城市夹马口灌区吴王水源泵站,眼前巨大的钢制罐体浮在黄河干流中,26台机组一字排开,犹如巨龙列阵。吴王泵站是整个引黄灌溉工程的龙头和命脉,也是整个灌区工程的第一级扬水。据介绍,夹马口引黄灌区始建于1958年,是黄河上首座大型高扬程引黄灌溉工程,过去由于水源不稳,造成供水保证率不高,农户用水难。1986年,灌区保浇面积不足18万亩。为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夹马口人确立了“水源要靠工程解决,工程要有黄河特色”的水源战略。2001年,“自筹资金、自主设计、自己安装”建成吴王浮体水源站,并先后经过5次改进与扩建,水源站总提水能力达到71.2立方米每秒,灌区控制面积由50万亩增加到91万亩,实灌面积由27万亩增加到70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71%。 据山西省水利厅农水处统计,山西抢抓国家立项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1998年以来,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陆续对全省11处大型灌区、6座大型泵站和40多处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建设改造,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96万亩,新增提黄灌溉面积150多万亩;同时,对100个(次)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县)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有效改善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运城、临汾地区形成了以4个百万亩灌区为龙头的1000万亩旱涝保收田。 截至“十二五”末,山西相继新建、扩建、完建了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禹门口东扩3处大型提黄灌溉工程,全省大型灌区达到14处(30万亩以上),其中,桑干河、滹沱河、汾河、文峪河、潇河和汾西6处为自流灌区;册田、禹门口、尊村、夹马口、大禹渡和新建的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禹门口东扩8处为泵站灌区。14处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628万亩,年灌溉提引水量约11亿立方米。 由于灌溉用水有了保障,如今,灌区因水富起来的农户和村庄比比皆是。在夹马口灌区,临猗县耽子镇寺后村的一名普通农民贾敏声,近几年果园收入在7万元以上,一家人住着一幢造价14万元的二层小楼,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以及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山东庄村408户人家,去年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的就有126户。灌区东张镇冯留村全村418户,去年收入超过7万元的有140户,不少富起来的农民买了小轿车和面包车。 芮城县大王镇的大阳村、古仁村和东坊乡董壁村过去是有名的“旱圪塔村”,通过节水改造,黄河水流进了田间地头,不仅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而且由过去旱地亩产“百斤田”变为水地亩产“吨粮田”,粮食增产达到了15%以上,村民年人均增收达1500元以上。 农业水价改革激发灌区发展活力 在临猗县临晋镇临晋村的地头,已经61岁的洪庚丑正在看着两家农户用水交接,他是这条渠道的负责人,已经干了十多年了,管着3个自然村、200多农户、1500多亩地的灌溉用水。他说:“这十几年,引黄渠道越建越多,越修越好,四通八达,家家地头都有引水口,太方便了!而且水价比以前便宜了将近一半,浇一亩地只用20元钱左右,现在浇地真是省时又省钱。” 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价格杠杆,优化山西农业灌溉水资源配置,鼓励使用地表水和再生水,大力推进使用黄河水,改善生态环境,山西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扶持。2009年,山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山西省大中型泵站灌溉电价水价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确定泵站灌区灌溉电价由0.27元降至0.06元,水价由平均每方水0.57元降低至0.25元。据统计,2009年以来,每年下达大中型泵站省级财政补贴资金5000万元,目前,已累计下达泵站灌区省级补贴资金3亿元,在减轻农民负担、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1年,省政府已累计补助资金8亿元,以强农惠农政策对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建设进行补贴。清徐县农业灌溉机井水权分配、用水计量、水权交易等工作受到时任副总理汪洋的充分肯定,他指出“山西的经验值得肯定,可注意总结推广”。全省共设立乡镇水管站1060个,实现了农业乡镇全覆盖。2014年以来,山西将乡镇水管站能力建设补贴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每年省级补贴2250万元。全省已成立各类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193个,管理灌溉面积548万亩。现有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服务队近3500支,其中,县级115个、乡级297个、村级3000多个,为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持续强化的工程建设和管理,山西农业灌溉工程供水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农业灌溉用水由2005年的30多亿立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45亿立方米;农田实灌面积持续增加,到2017年底,全省实灌面积达到2410万亩,和2005年底的1220万亩相比,年均增长100多万亩,基本实现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的目标;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6提高到0.538,亩均灌溉用水量由每亩246立方米下降到180立方米;农业灌溉地表水、地下水用水比例由“十一五”初期的1∶2调整为目前的1∶1,地下水位持续止降返升,有效促进了生态修复。 创新管理助力灌区良性运行发展 已经在夹马口引黄工程工作了30多年的刘纪春回想起过去灌区的情形时说:“那时水委会就一部电话,小点的支渠连电话都没有,供水不正常,老百姓偷水、霸水现象时有发生,争吵打闹成了家常便饭,水量调度员往往成了矛盾调解员。” 20年前,由于灌区供水市场打不开,水管单位开出的水票,只是物价部门核定的斗口水价,而农民并不能从斗口直接得到水,水还需流经斗渠、农渠等输水渠道才能进到地里。按规定,斗口以下配水环节发生的管理、维护费用,由村集体加在水费上一并收取。于是,行政命令的“政治水”、不正之风的“权利水”和利益交换的“人情水”等搭车收费,便直接转嫁给用水户,农民意见很大。由于浇地成本高,一些农民或者打井浇地,或者听天由命。 面对这种局面,夹马口灌区率先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他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益”,进行灌区斗渠管理体制改革,对斗口以下实行群众管理,成立以斗渠为主体的农民用水户协会。他们从1999年开始,在灌区内全面推行以“一票收费,配水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 “一票收费制”即在全灌区实行统一供水票,一张票上列明向用水户收取的各项费用,注明经物价部门核定的斗口水价,以及水价外收取的“斗渠管理费”与“斗渠建设费”,水票开具的合计费用即为“终端水价”。除此之外,用水户不再负担其他任何费用和劳务。除应收水费外,水管单位对其余费用实行无偿代管,单独建账,专款专用。 “一票收费制”实行后,由于在灌区内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水商品,“政治水”“权利水”“人情水”随之消失。用水都是明码标价,有量水槽、透明碑。所有数据、费用都纳入微机管理,农民可以用电话、触摸屏查询。2015年开始,全灌区每个农户每次浇地结束,都能收到运城市夹马口引黄管理局发出的用水详情短信。 近年来,山西在各大灌区积极推广夹马口管理经验,培育和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鼓励和引导受益农户积极参与灌溉管理,推动农民用水户协会真正发挥效益。目前,夹马口、大禹渡、尊村、禹门口等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步入良性运行轨道,汾河、桑干河、汾西等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也取得长足发展。截至“十二五”末,全省11个大型灌区共有农民用水户协会427个,参与农户数达31.3万户,管理灌溉面积251万亩。 除在体制管理方面不断改革外,山西还开展了大中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管理。 大禹渡灌区把灌区节水增效、泵站节能降耗和安全运行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建设目标,通过安装电子眼、建设公平秤、研发流量计、设置终端机、设立触摸屏、推行电子票、安装智控闸、建立数字化泵站等,打造了具有大禹渡特色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实现了科技兴灌。 夹马口灌区为适应灌区的快速发展,1998年开始逐步建立信息管理中心,搭建了集数字、语音及图像于一体的灌溉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多年建设,信息中心已涵盖灌区电子模型、视频监控、信息数据库、农户管理以及灌溉业务管理等10个系统,形成了泵站、灌溉中心、乡镇管理点及局机关的内部局域网。内部管理集网络、通讯、数据、传输、视频监控及电子办公、会议于一体,达到了数据相互连接,实现了资源共享,90万亩灌区的灌溉管理变为直观的“车间”管理。 “十一五”时期,山西在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灌区信息化工程建设。在信息化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灌区信息化向实用性、便利性方向发展。夹马口、尊村、大禹渡等灌区水费缴费查询系统进一步完善,效率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了“阳光”收费、便利查询目标的实现。 截至“十二五”末,夹马口、尊村、大禹渡、禹门口、汾西、汾河6个灌区的信息化工程基本建成,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作者: 魏永平责任编辑:李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