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孙美贞
“十年九旱”、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山东省即墨市的基本水情。超强厄尔尼诺影响,让持续多年干旱少雨的即墨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用水危机,4座中型水库自建库60年来首次干涸见底,城乡大小河道全部断流。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急剧增长的用水需求,让水“瓶颈”制约更加突显。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发展用水问题如何解决呢?
全域水网筑活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石棚、王圈、宋化泉和挪城等4座中型水库,以及流经即墨西部的大沽河,成为今天即墨的主要供水水源地。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供水量增至现今13万立方米每日,高峰日用水量甚至突破15万立方米。即墨市水利局一名老工程师感叹道:“这几年即墨一直干旱少雨,却没有出现严重水荒,这得益于连续多年的水利投入与建设,得益于纵横贯通的现代大水网和较为完善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网络。”
近年来,即墨市针对市情水情,相继实施了挪城和宋化泉水库调水引水工程、城区调水二期工程、城区调水水源工程,以及王圈、石棚水库清淤扩容等一大批水源调配工程建设。通过各类水源调配工程的建设与联网,基本形成了“三河五库”水源联合调度体系,使全市调水、蓄水和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目前城区日供水保障能力已达到20万立方米。
从2012年起,历经三年艰苦建设,顺利完成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同步实施堤外渠系配套工程以及五沽河、流浩河治理,进一步盘活了“渠相通、水相连”西北水系,使原有的袁家庄灌区、岔河灌区、后吕灌区及挪城水库灌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大灌区,构建起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市水资源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面对水资源短缺严峻形势,水利部门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强水源联合调度,充分挖潜利用好当地水资源,依托各类水资源配置工程,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大沽河流域水源,连续多年实施了大沽河向挪城水库、宋化泉水库调水引水,年均调入、取用大沽河水3000余万立方米,有效提升了全市水资源保障能力。
黄河之水入城来
即墨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蓝色硅谷核心区、创智新区及汽车产业新城等重点项目组团发展,导致全市需水量急剧增长,供需水矛盾更加突出,现有供水水源及供水设施已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水利部门超前谋划,科学部署,在充分利用好当地水资源同时,着眼利用客水资源。2014年实施完成莱西产芝水库向即墨城阳调水工程、黄家山水厂建设工程,日调水能力5万立方米,为缓解去年城区用水紧张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持久的旱情让整个青岛地区乃至全省都面临着严重的用水危机,要全面解决即墨长远发展用水问题,就必须有充足水源作保障。
即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早在旱情加重初期就启动了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计划。2015年9月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由水利部门按规划当即组织实施了棘洪滩水库引水渠向即墨调水工程,经过水利建设者两个月的昼夜奋战,2015年11月6日全线竣工告捷,完成投资8000万元,铺设直径1600毫米输水管道7.8公里,设计日调水能力达20万立方米,整个工程比原计划工期提前55天。
一名长驻工地的工程负责人感慨道:“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两个多月里,许多工程人员撇家舍业,加班加点,始终坚守在工程建设一线,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很好的诠释。” 2015年12月1日,全市人民如愿喝上了引黄水。如今,这已是即墨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连通东西大动脉
围绕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即墨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已达到95%。然而,持续加重的旱情使部分农村饮水水源也面临着入不敷出、坐吃山空的紧张局面。
严重干旱再次加快实施即墨水系连通战略,城区调水东西水源连通工程建设全面启动。鉴于引黄水供水管线单一,供水能力饱和,今年5月份实施完成普东至宋化泉水库应急调水工程,利用原有设施日可增加城区供水4万立方米,基本满足当前城区供水需求。
而后,将自挪城水库调水枢纽新建提水泵站,设计日调水能力20万立方米,铺设输水管道43公里,扩建宋化泉水库加压泵站;将长江黄河水、大沽河水和挪城水库水等西部水源,与宋化泉水库、产芝水库向即墨城阳调水管道、王圈水库连通,形成东西库河大连通,构建起蓄引结合、主客联调、东西贯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网络体系。
工程组负责人介绍说:“通过东西水源连通工程主管线调节,将改变即墨‘单侧水源、单向供水管线、单回路线供电’的相对脆弱供水现状,不仅能彻底解决当前旱情对城乡发展供水的制约,而且能很好地解决即墨中长期发展用水问题,也有利于青岛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特殊干旱年景向莱西、城阳等区域供水。”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 孙美贞
责任编辑: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