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水利2014:改革高奏惠民乐章

时间: 2015-01-09 08:57:21

    □本报记者 曹铮   时间的意义,远不能用长度来衡量。   改革中的辉煌,艰难中的成就,让一年的正常刻度承载了沉甸甸的重量。   这是汇聚目光的一年,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到李克强总理亲临水利部考察,从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水利工作的目标任务,到国务院部署加快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凝聚着中央的殷切关注,水利的战略定位愈加清晰。   这是一段充满探索的路程。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全面启动,京津冀水利实践在探索中协同,中央水利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突破中谋求发展,水利改革露出峥嵘一角。   这是一幅汇集“惊”和“喜”的画面。强台风“威马逊”重创海南,云南鲁甸地震后红石岩堰塞湖危及沿岸村庄,全国先后发生大范围“冬春旱”“夏伏旱”……自然灾害接踵而来,水利人砥砺前行,挺起脊梁。当全国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因灾死亡人数为历史最少的数据发布,当“比唐家山更复杂”的红石岩堰塞湖成功排险,当粮食生产实现 “十一连增”的喜讯传来,悲喜交织的一年,成为2014年的水利记忆。   高奏水利改革乐章,让越来越多的人从民生的持续改善中感受到幸福——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水利情结”。踏着这一年“良好开局”“里程碑意义”的印迹,“水利故事”正在急难险重的考验下、在稳中向好的态势中走向明天。   在纵揽全局中定位   顶层设计架构治水兴水新格局   2014年,中央对水利工作真重视、真投入、真落实成为这一年的关键标签。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水安全的战略高度,指出破解水问题的新思路;“集中力量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像推进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一样”,把水利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李克强总理对治水兴水寄予殷切期望。   “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做出庄严承诺;“把水利作为明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财政资金的重点投向”“把水利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的信息为水利改革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时间表倒数最紧迫的事项做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做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做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做起,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铺开宏图蓝本。   回望这一年的水利进程,有几个节点引人注目,它们是水利跨越发展路上的坐标,也成为水利改革发展的导航。一是水利部印发《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深化水利改革的十项重点任务;二是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审计署和统计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将问责的板子“高高举起,重重放下”;三是我国第一部以规范跨流域调水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法规——《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正式公布施行,为确保清水北上,打造了一副坚固“甲胄”;四是水利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水生态补偿领域的第一个正式制度《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五是财政部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汇报时提出,努力破除水利建设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水利发展财政保障长效机制。   梳理这些节点,若干的“第一次”让人们精神振奋。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指向明确的政策措施,带动水利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   法治是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了法治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水利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大力推进水利法治建设,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水利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强化水利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2014年,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共出台或下发一系列有关水利的配套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解决了很多困扰水利改革发展的难题,突破了诸多制约水利建设的“瓶颈”,创造了促进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坚持统筹谋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启兴水治水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一年,针对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水利部组织编制了《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分工方案》《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关键岗位人员培训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点水利专项规划,发挥了强大的顶层设计效力。   这一年,《京津冀水利协同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京津冀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的合作空间次第打开,区域生态重建迎来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超前谋划,各项重点水利专项编制进展顺利,为继续打好改革“攻坚战”积蓄能量。   顶层设计的“大动作”完善着水法规体系,推动依法治水能力不断提高。在规划“龙头”的引领下,水利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中央共落实投资1627亿元,较2013年增长15.6%。地方在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规划统筹基础上,形成了以公共财政为主、金融支持为辅的多元化水利投入新机制。   在实践中发力   试点探索重点突破开启改革新征程   当顶层设计架构起水利发展的格局,当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进军号吹响,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也在实践中摸索完善。   2014年,围绕深化水利改革的十项重点任务,水权、水价机制,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频频出招;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水资源管理体制、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农村水利发展机制改革崭露头角;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河湖管理与保护、水利法治建设和科技创新彰显新作为。   以试点探索,带动难点突破, 2014年,改革试点大胆试水成为这一年的独特记忆。   6月,水利部选择宁夏、江西、湖北、内蒙古、河南、甘肃、广东等7个省区为试点,探索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水权交易流转、相关制度建设,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号令落到实处。   8月,水利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县为单元在全国启动100个试点,探索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   10月,水利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在27个省份80个县区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11月,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恨虎坝中型灌区创新机制试点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商。把农田水利工程作为一种经营性的产品,通过招商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管理经营,成为国内首次尝试。   与此同时,加快水利改革、水利现代化、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试点,也紧跟时代步伐,着力在水利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率先突破。   一个个探索实践,成为推动新形势下水利改革发展的孵化器。在政策的指引和试点的辐射下,各地水利改革发展呈现出大胆尝试、勇于争先的活力。   河北省创新水价形成机制,采取11项措施,加快建立符合市场导向、有利于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取用水监管体系,寻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突破。   浙江温州市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为珊溪水库周边居民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等方面支持,“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催生库区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和支撑力。    安徽颍泉区宁老庄镇的能人宁光雅注册成立“老雅水利服务专业合作社”,成为安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创新试点,作为以公益性为主的基层水利服务组织,通过政府扶持,以及灌溉、农机维修、植保等多种服务,合作社维持良性运行。   签订责任书,制定任务表,确权划界给山东日照市水利工程安上“金钟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奖补政策“点燃”湖南新宁县的治水热情;以水定城,综合治理,河北承德、陕西西安、福建南平的生态美景正在绽放……   以更加明确的“民生”指向,导引各领域的创新举措,赢得了水利建设的各项突破。这一年,水利部将水利行政审批事项由48项减少至22项;全国实行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已超过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80%;全国55个县市探索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大潮涌动,风生水起。踏着改革的节奏,一幅幅蓝图正在转化成全方位治理中的累累硕果。   在民生期盼中起跑   水利改革发展成果半岛(中国)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   让发展成果半岛(中国)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和着这样的鼓点,水利走过沸腾的一年。   2014年的云南鲁甸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考验着水利应急抢险救灾的能力。8月3日鲁甸地震形成的红石岩堰塞湖被定义为极高危险级别,在塌方不断、飞石如雨、险象环生的抢险现场,水利人奏响顽强拼搏的决战曲,当8月12日,人工泄流槽在堰塞体中开挖成功,人们对水利人抢险救灾的信心随之坚定。   2014年多次强台风登陆、粮食主产区连续发生大旱以及云南多次地震形成的险情,让防汛抗旱救灾聚焦了社会关切的目光。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针对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水利部部长陈雷在防汛抗旱的关键时刻多次主持会商或召开专题会议。   这一年,国家防总先后10次启动应急响应,派出200多个督察组、工作组和专家组,商财政部安排特大防汛抗旱经费(含汛前应急度汛资金)36亿元,全力支持地方防汛抗洪和抗旱减灾。   这一年,全国水文部门共发布洪水预报22 800站次,向社会实时发布重要水情预警350多次,报送中央的水雨情信息约4.5亿条,报汛水库增至7 800多座,墒情站增至1 300多处。   数字是枯燥的,但却是防汛抗旱保安澜的最好表达,2014年,全国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历史最少,减灾效益达379亿元。   10月的中原大地,秋意正浓,万里田畴,尽铺秋粮丰收画卷。曾经一度,旱情吃紧,威胁着河南的秋粮生产。12月 4日,国家统计局传来喜讯,2014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新突破,比上年增产11.72亿斤,实现“十一连增”。   喜人的丰收成果背后,是以人为本的防汛抗旱理念,是科学完善的预警预案,也是节水灌溉工程的完美配合。   在河南省许昌县陈曹乡粮食生产核心区,以多种模式并存、以喷灌为主的节水灌溉大大增强了当地农业抗旱减灾能力。乡党委书记范利民说:“我们乡的秋作物得益于节水灌溉。”   为缓解干旱缺水、大水漫灌与农业生产用水难以保证的矛盾,大力探索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保障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利器。   2014年,水利部按照区域性、规模化的模式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除东北节水增粮之外,启动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同时对山丘区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积极发展集雨节灌。   一年来,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 000万亩以上。不仅实现了节水、省地、省时、省工等综合效益,而且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带来生活方式、社会格局的重大变革。   镜头转向百姓的厨房。8月28日,江苏省阜宁县长北村的时开华正在忙着做饭,忆起过去吃水难的日子,时开华语气哽咽起来:“过去村里的水厂每天只供两次水,要是没赶上来水的时间,做饭都要找隔壁邻居借水。现在好了,啥时候要用,一开龙头就有。”   在江苏农村饮水安全的挂图上,像长北村这种曾经用水不安全的“黑点”,正慢慢消失。2014年,江苏完成30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任务,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喝上了与城里人“同质同价”的自来水……数据放大到全国,2014年,我国又有6 000多万农民群众喝上了安全、卫生、健康的水。   守住再让6 000多万人喝上干净水的硬承诺,2014年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年度投资力度,印发关于确保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任务的通知,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同时协调环保、卫生计生等部门,加快推进全国农村供水水质检测能力建设。   从“解困型”转向“安全型”,再到“提质增效”,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在经历着多维度跨越。   把“民生为先”作为水利建设的重要标准,在“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执政信念中,水利惠民生的“风景”还远不止于此。   一年来,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高潮迭起:把农田水利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党政领导亲自部署,带头参加兴修水利劳动;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成为各地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气象。2014年,第六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启动实施,总数达到2 450个县次,基本覆盖主要农牧业县。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再创新高,落实中央水利建设投资1 627亿元,较去年增长15.6%。全国40处大型灌区、150处重点中型灌区和40处大型灌排泵站完成规划投资任务。与此同时,冰天雪地里,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再掀新高潮。   一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甘肃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黄河龙口水利枢纽竣工验收,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干流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陕西引汉济渭工程、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开工……一批批重点水利工程的上马、推进、建成或验收,在造福民生的同时,也为稳定经济发展作出明显贡献。   一年来,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山洪灾害防治、抗旱规划、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稳步推进, 900个县开展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和预警能力升级。   一年来,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全面开展,400多座老旧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等11个县开展小水电代燃料生态示范县试点建设,1 000座安全生产标准化试点电站建设全面启动。   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水利在改善民生的期盼中阔步前行,在造福亿万人民群众的信念中,凸显发展与进步。   在改善生态中加速   迈向民心所向的美丽中国梦   在水利人眼里,水利的发展,不仅在于工程建设,改善物的水利条件,水安全更为鲜活的灵魂是“生态文明”。   在“人多水少水脏”的困局之中,“水生态文明”成为最大的民心工程。   201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水安全战略的指引下,水利部开展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推进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建设。截至2014年年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覆盖全部省级、地市级行政区和90%的县级行政区,100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全部通过验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总数达到105个,实现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覆盖。   生态与发展的博弈,核心是政绩观。   继2013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之后,2014年2月水利部联合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3月水利部制定了《2013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方案》。   随即,一场绿色GDP的大考,在全国铺开。考核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基本完成,用水总量控制在6 183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24%,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23,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3%。   水的问题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共同导致的社会问题。政府、企业、个人、社会一起发力,综合施治,美丽中国才可能由愿景化为现实。循着这样的理念,转型已在更自觉地加速推进。   让城乡居民喝上更干净的水,享受更良好的环境——不少地区提出了“生态强省”“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   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使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切实维护好青山绿水,福建把环境容量作为项目引进的重要依据,将一批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拒之门外。秉承“节水、减污、增效、生态”的理念,福建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积极探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道路,为生态省建设助力添彩。   各地纷纷交出青山绿水的成绩单:   从省委书记到村民委员会主任,从干部职工到普通群众,“五水共治”“全民治水”的热潮2014年在浙江大地铺展。围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全省上下打响治水攻坚战,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西安市秉承整体规划、兼具特色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思路,把城市库、渠、河、湖、池串点成线,连成一体,以渭河、黑河、灞河为重点,加快河道治理。用一支笔在河系通畅、水清景美的自然画卷上,描绘出 “八水润西安,九湖十湿地”的秀美水景。   天津市实施“清水河道”行动并建立“河长制”落实河道管护责任, 河北省开展了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江苏省水利、住建、环保等部门共同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让河流吐纳呼吸,还城市一城活水,各地直面问题的勇气展现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就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时候,公民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也已经进入觉醒的时代。   把“水土流失治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加码,这样的认识,使2014年水土保持工作加速升级。这一年,《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实施方案》印发。这一年,福建、山东、河北、广西、云南、浙江、辽宁、河南和安徽等9个省(区)新出台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条例),超过2/3的省份颁布了地方性水土保持法规。   这样的认识,也催生了水生态补偿领域的第一个正式制度的出台。2014年2月,水利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随后甘肃、四川、江苏、海南、安徽五省迅速跟进,制定颁布了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甘肃、河北、江苏、浙江、四川五省出台了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标准。   一座座青山,一处处果园,一块块良田,在水土流失区,荒地变绿的故事不断上演。一年来,全国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4万平方公里。各省市区建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300多条。截至2014年年底,36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达到创建标准。   在行进中盘点收获不仅让人欣喜,更激发信心和勇气。水利综合执法稳步推进,水利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先进水利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水利信息化水平与日俱增……2014年水利硕果不断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着有力的基础支撑。   一切改革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审视人与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审视水利发展改革进程,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并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水利事业的生机活力。   这是加强组织保障的一年,水利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利基层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打造廉洁水利。同时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振奋行业精神的一年,2014年,蒋志刚、张生贤、曹君成为新时代水利人的标杆,以学习三位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契机,水利部深入开展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这是加固智力支撑的一年。6月和9月,中国大运河及四项古代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遗产名录,从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中汲取时代精神,在人民群众的水利实践中丰富水文化,水利事业在发展中创新水文化,倡导全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还是夯实水利发展社会基础的一年。水利系统上下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增强公众水安全、水忧患、水道德意识,着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全民水情教育体系,促进形成全民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良好社会风尚。   新时代呼唤节水治水管水兴水新作为,新作为开启节水治水管水兴水新常态。面对机遇和挑战,水利攻坚克难的号角声声入耳,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把握“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决胜跨越,节水治水管水兴水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