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记者 赵新 李坤 袁玥 通讯员 朱汉明 焦健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发源于鲁中山区的大汶河,是泰安人民的母亲河。
五六千年前,汶河流域的先民,以水为命脉,创造了璀璨辉煌的大汶口文化,“汶阳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齐鲁人。进入新世纪,位于泰山脚下、大汶河畔的泰安市,水利人饱含民生情怀,建设民生水利,让移民上了楼,住进了新社区,让98%的村庄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百里荒山披上了绿装,逐步实现了水利民生梦想。
小农水重点县:“小农水”惠泽大民生
两台风力提水机的叶片在山风里飞速旋转,汩汩清泉爬山越沟登上了山顶,通过蓄水池滋润着满山的核桃树和松柏。看着满山披绿,听着水声哗哗,黄叶村村民张吉和高兴地说:“小农水解忧愁,大风车上山头,水向高处流,不用电不用油,果实累累大丰收。”
这是泰安市的一个小山村彻底告别肩挑人抬、从山下拉水的历史,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带来惠民效益、折射幸福民生的一个美丽剪影。
2009年,国家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泰安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肥城市、岱岳区、宁阳县、东平县和新泰市先后被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围绕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积极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扎实有序开展,“小农水”实现大效益,为全市粮食连年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2011年春节前后,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旱肆虐泰安,通过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工程修建的大小灌渠成为抗旱保苗的供水生命线。
在宁阳县的蒋集镇,东引汶灌区新建的17条末级渠道全部投入抗旱,累计引水300多万立方米,自流灌溉3万亩农田。张营村村民张波说:“村头的斗渠现已修到了地头,只要打开附近的灌阀,几公里之外的汶河水就能源源不断流入庄稼地里。”
“我们这里是山岭薄地,以前都是望天田,靠天吃饭,现在通过修支渠有了水,虽然大旱,可小麦却达到1100多斤,老百姓是真真正正得到了实惠,对修这个渠道特别满意。”东平县梯门镇李所村村民魏庆法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动情地说。
村民口中称赞的支渠,是指东平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中的末级渠系改造,新修的工程打通了干渠与支渠、支渠与斗渠、斗渠与农渠的阻碍,将水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排保证率。冬春连旱时期,项目区内几万亩小麦浇上了“越冬水”和“救命水”,小农水工程成为切切实实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行走在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区,涓涓细流顺着修葺一新的渠道穿梭在田间地头,水面倒映着农民群众一张张朴实而灿烂的笑脸,宛如一幅幅泼墨成景的田园画卷。
据统计,2009年以来,5个重点县工程共完成投资5.13亿元,新建防渗渠道558.9公里,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6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1.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7.9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163万公斤,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6691万元。项目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增强了抗灾减灾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增产增收效益十分明显。
村村通自来水:滋润了千家万户
泰安市地处鲁中山丘区,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地貌丰富,地质条件错综复杂,吃水困难。
能否吃上安全水、放心水,农民群众关心,水利人也一直放在心上。
在新泰市青云街道孔家岭村,孔老汉指着山岭对我们说:“过去俺村要翻过那座山去挑水吃,是有名的缺水村。自从上面给俺们引水入村,安装了自来水工程,吃水再也不愁了!”
肥城市边院镇周王村利用镇集中供水站,通过管网延伸,铺设管道5100米,解决了自来水问题。
岱岳区祝阳镇金井村对原有供水井进行了配套改造,更新了原有老化供水管道,对未通水的3个自然村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全村2200人全部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副局长鹿润洪说:“2004年之前,泰安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0.6%。从2005年开始,泰安市投资7.29亿元,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和国家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全市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到了70%。”
自2011年以来,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连续三年开展了“百村帮扶”活动,每年选取饮水最为困难的100个村,由市县两级水利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一个村,对号进行帮扶,解决农村饮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搞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市县两级水利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立足行业实际,真正率先垂范,带着感情,像对待自己的老家一样,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些实事。同时,这也是全市水利部门领导干部增强群众观念,强化群众意识,接地气,济民生,锻炼做群众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局长曹步山说。通过多渠道自筹资金,活动开展3年来先后投资2240万元,解决了300个村的吃水困难问题。水利行业在全社会的部门形象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水利移民:开辟新农村建设新天地
在山东省东平县,行驶在宽阔的省道上,放眼望去,东平湖碧波万顷,渔歌相连。
“东平湖最初是一个自然湖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防御黄河和汶河洪涝灾害威胁,国家决定兴建东平湖水库,东平湖从自然湖泊变成总面积627平方公里的东平湖水库,蓄水可达40亿立方米。1958年建库的时候真不容易,仅移民一项,就有近25万人搬出了库区。”泰安市水利移民管理局局长李秋金介绍说。
千百年来,土地是中国老百姓的命根子。在东平县,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失去土地,农民如何生活?李秋金告诉记者,50多年来,东平湖纳入扶持范围的水库移民有14个乡镇(街道)468个村24.5万人。整体搬迁安置移民村213个,分散安置移民村226个,生产安置移民村29个,是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移民大县。
为保大局,移民群众已经作出了巨大牺牲,不能让他们再过苦日子。在移民问题上,东平县不等不靠,带着对移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积极做好移民安置。在传统货币安置、资金安置的基础上,注重项目安置,建设示范园区基地,把移民安置与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东平县州城街道组织移民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以徐庄村为中心,涉及7个村,整合移民资金400多万元,规划面积6000亩,依托宏塔有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机蔬菜。亩均增加产值1500元,移民年人均增收1600元;同时,新建了文化大院,修建了道路,改善了村级办公场所,为村民置办了健身器材。沙河站镇前河涯村注重发展移民特色经济:一是发展“边角经济”,在村内街道和生产路两侧栽植绿化苗木,由农户负责管理,村集体统一销售,收益五五分成,村集体年均收入11万元;二是发展“物业经济”,把房屋出租发展农资超市,每年租赁费3万元,按照每年10%的比例递增;三是发展“服务经济”,村集体成立“绿源”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与种植大户合作,发展现代农业,村集体每年增收10万元。
与此同时,泰安市把移民区建成社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村庄合并,群众上楼,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市民。
岱岳区黄前镇集中建设库区移民居住社区,规划23栋10万平方米的居民楼,现已完成4栋,正在建设8栋,可以解决2760名库区移民居住问题。
新泰市规划集中建设3个移民居住社区,集中在金斗、光明、东周水库上游,安排1.97万移民。这些社区建成后,既可以保护水源地,又可以腾空土地,发展种植基地。
东平县的无地移民问题是水库移民中的突出问题,多年来未得到有效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地移民的生产生活仍然存在较大困难,成为最突出的困难群体。
多年来,泰安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多次赴省进京争取支持。
终于,在2013年的一天,一个喜讯传来:东平县无地移民安居工程规划即将得到国家批复。无地移民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东平县水利移民管理局局长尚梦峰表示:“即将批复的无地移民安居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工程完工后,可有效解决10个无地移民村2288户9167人的安居问题。更可喜的是,拉开了解决无地移民居住问题的序幕。”
通过各种方式,泰安市共有58个乡镇926个村33万移民得到有效安置,山东省第一移民大市,保持了赴省进京上访案件“零纪录”。
移民,移出了一片新天地,数十万移民从此走上了幸福路。
一口老井:见证了再造青山绿水的百年梦想
处于山东丘陵核心地带的泰安市,一直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
在泰安新泰市采访,我们听说了一口老井的故事。
顺着清澈的河道,在新泰市龙廷镇九顶凤凰山下的掌平洼村,我们见到了那口老井。
老井直径18米,井深28米,108级台阶,共用3000多方石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掌平洼村30多名劳力,经过连续10多年的苦战挖成,彻底解决了全村的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
村里人说,石井出水那天,村里像过年一样,村民们高兴得放鞭炮。
如今,站在小山上,放眼望去,满山郁郁葱葱,宛如绿色的海洋,树枝间挂满了果实,在果树的下面,是大小不一的集雨窖。
掌平洼村党支部书记刘方军告诉记者:“打井启示了我们,有水才能发展。我们鼓励家家种果树,户户挖水窖,解决了果树浇灌的用水问题,现在共有286座集雨窖。”村子不仅早已结束了缺水的历史,还依托万亩杏梅基地和青山绿水,开发绿色生态观光风景区,建设水润家园。
“桃花盛开,桃花飘香,映红了上豹峪,熏醉了我的家乡。”离掌平洼村不远处的上豹峪村,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村歌。6月22日,在上豹峪村的桃园里,党支部书记刘少林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水是农业的根本,自从修建集雨窖后,荒山变绿了。现在,我们村已经发展了660多亩桃、320亩苹果、340亩樱桃,从去年就供不应求,今后我们还要扩大规模,让老百姓获得更大实惠。”
经过多半天的采访,记者发现,在龙廷这个祖辈缺水的山区乡镇,百姓莫不钟情于水源的探索与保护。那满山的集雨窖、大口井,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中小水库,加之微灌、滴灌模式,对水的利用可谓涓滴不弃。山野间蓊郁的林果涵养着水源,形成了人养水、水润人的绿色水网。
除了节约用水、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以外,龙廷人更注重水土保持。榆山、青龙崮、九顶凤凰山、圣水山、龙池水库流域等四大山脉和一个流域的水土保持,对龙廷镇意义深远,他们提出了建设“绿色龙廷”的口号,面对占全镇面积90%以上的山地、丘陵,宜林则林,宜果则果,适地种树。
记者了解到,泰安市水土保持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与泰安水保工作的开拓与创新是分不开的。早在1988年,泰安市黄前镇石屋志小流域就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列为黄河流域小流域试点,治理经验在黄河流域和全国范围内推广。从1998年起,石屋志、石集、潮泉等7个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泰山景区桃花源小流域,成为山东省第一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同行的市水利渔业局水保科科长姜秀花告诉记者,泰安全市土地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原有水土流失面积就有396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1.1%,可喜的是,通过多年的治理,截至2012年年底,未治理的流失面积仅剩1000多平方公里。
多措并举,提升库区移民幸福指数;攻坚破难,致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保山治水,再造山清水秀新泰安。泰安水利人践行“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浇灌着560万父老乡亲的民生梦想。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 赵新 李坤 袁玥 朱汉明 焦健
责任编辑: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