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拼三促】战备,战备!以“汗”制旱,宜春水务在行动 发布日期:2022-08-29 来源:江西水协
炎炎烈日,骄阳似火。7月以来,我市今年共出现高温天数50余天。8月19日,我市中心城区日供水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8.2万吨,同期增长9.82%。8月24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已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
面对持续的晴热高温少雨天气,为确保中心城区供用水需求,宜春水务集团精密部署,科学调度,采取加强设备检修、水质检测、抢修保障等措施,确保高温旱期供水安全。
会议部署
8月15日,为应对连续高温干旱极端天气,确保供水安全,宜春水务集团及时召开了高温保供工作研讨会。会议就如何保障供水高峰进行研讨分析。会议强调,全司上下要全力做好高峰供水的各项工作,全体干部职工要从思想意识上充分认识高峰供水的重要性,充分做好应对极端恶劣天气的准备。
8月26日,水务集团再次召开了抗旱保供工作部署会。会议要求,全司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极端高温天气对供水工作的影响,从即日起,全面进入应急战备状态,各部门要加强值班值守,确保通信24小时畅通,同时,要牢固树立安全供水意识,严把安全生产关、科学调度关、设施维保关、水质监测关,严格落实各项保供举措,积极迎战高温期间的重重挑战;针对当前严峻的高温供水形势,水务集团还制定了相应的应急保障预案,面对高温干旱供水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分析研判,制定出可行性解决措施,全力以赴保障高温供水需求。
吹响高温保供“冲锋号”,打赢抗旱保供“攻坚战”,“渴”不容缓,看看水务工作者如何,全力应“烤”
水质检测
(工作人员正在对刚采集的水样进行现场检测)
8月10日,09:10,温度:33℃
高温酷暑天气,对水质检测也是一项考验。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共有水质采样点50个,分布在城区的每一个角落。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水质检测员作为终端用水的“守门员”,紧盯用水“终点站”。面对高温烈日,他们依旧按工作要求奔赴各个采样点,阳光的炙烤下,即使衣衫湿透依然严格按照标准完成采样和现场检测工作,确保每一滴水都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设备检修
(↑工作人员正在对检修完成的供水设备进行安装)
8月11日,11:30,温度:37℃
送水泵房是自来水厂制水工艺段的最后一环,自来水将从这里输入管网,从而流向千家万户。经过泵房的水量虽然大,却不能给检修人员带来一丝丝清凉。四十多度的泵房犹如一个巨大的蒸笼,人在里面哪怕只是静站一会儿也会汗流浃背。但检修人员偏不服“暑”,丝毫没被闷热的环境所影响,他们配合默契,分工协作——打磨零部件、安装轴承……为的就是确保设备的完好率,不让供水设备在高峰供水的特殊期间“战斗减员”。
供水稽查
(↑工作人员正在对违规取水的洒水车进行处理)
8月15日,10:30,温度:35℃
连续高温酷暑天气,同时也是违规用水、偷盗城市自来水的高发期。个别单位或个人擅自启用公共消火栓取水,或者擅自移改供水管道、损坏水表及配套设施,他们这些偷盗水和破坏供水设施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城市供水管网的正常供水,并且给城市供水管网造成安全隐患。烈日下供水稽查员不畏高温酷热,奔走在稽查一线,查处、制止违规偷盗水和破坏供水设施的行为,维护安全、优质、高效的供水环境。
供水维修
(↑工作人员正在对破损的供水管道进行修复)
8月18日,15:00,温度:39℃
连续高温影响,城区供水量日益增加,管网外部气温高、内部水压大,水管更容易热胀爆裂。这是对管道抢修人员的“烤”验。室外热浪滚滚,抢修人员的皮肤被晒得通红,衣服早被汗水浸透。为了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用水,抢修人员不仅要与时间赛跑,还要尽量避开居民用水高峰时段。“下午的太阳是最毒的,但这时候大部分市民都去上班了,是我们维修的黄金时期,战高温没有秘诀,就是坚持。”据统计,高温天气下,水务集团已完成各类抢修事件720余起,修复率100%。
水厂运行
(↑工作人员通过测温仪测得机组设备运行温度已接近60℃)
8月22日,9:30,温度:35℃
在水务集团取水泵房内,生产运行工正拿着红外线测温仪对泵房内的每一台机组设备进行“体温检查”,并详细记录下测温时间、测试温度、负荷情况等数据。高温天气下,由于泵房内空气流通受限,供水生产运行设备的温度也会大幅上升。为及时掌握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人员增加了巡视检查频次,当发现温度异常或升温过快时,他们需要及时将情况进行上报并加以处理,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管网测漏
(↑工作人员正在对发现的漏点作进一步探查)
8月25日,16:30,温度:37℃
为保障高温天气及旱期的供水安全,管线测漏员加大了对供水管网、闸门等供水设施以及在建拆迁工地的巡查力度,滚滚热浪中,他们手持“听诊器”,细细的把握着城市供水的脉搏,精准地找出隐藏在地下的漏水点,将隐患消除于萌芽之时,他们用脚步反复丈量着这座城市的供水血脉,确保了城市供水“生命线”畅通无阻。据统计,高温天气下,水务集团已测得各类管径漏点90余个,挽回水量损失160余万吨。
(通讯员:陈敏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