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海绵城市金湾区、横琴新区试点建设实践解析
in 行业新闻 by admin
珠海海绵城市金湾区、横琴新区试点建设实践解析 发布日期:2019-12-25 来源:中国建设报
梳山理水摸清家底因地制宜科学营城
——珠海海绵城市金湾区、横琴新区试点建设实践解析
金湾区:
珠海金湾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位于金湾区北部,同时为西部中心城区的的核心区域。范围为东至坭湾门水道,西至机场北路,北至金湾斗门分界线,南至中心河。规划范围总面积22.7平方公里。
一、主要问题
水生态方面。随着金湾区城镇开发建设,原有的农业主导的自然生态格局被打破,城市新生态格局尚未形成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传统硬质化开发,年径流量控制率指标无法满足考核要求;河流生态系统脆弱,水生态系统有待提升;示范区内河流系统存在整体连通性差、水域面积不断减小和污染严重等问题。
水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红旗镇老旧城区排水管网合流制溢流造成的点源污染,初期雨水面源污染缺少控制。
水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现状雨水系统不完善;内涝除险设施建设滞后。
二、创新经验
金湾区在试点建设过程中,根据金湾区自然生态条件、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经验和成效,主要表现为“城市有机制,试点有模式,片区有成效,项目有品质”四个层面。
城市有机制——“梳山理水,保护金湾现有生态格局”、“造地营城,一张大海绵蓝图干到底”。
试点有模式——“因地制宜,三大汇水分区各有特色”、“多措并举,凝聚多方力量共建海绵城市”。
片区有成效、项目有品质——“蓝绿融合,“弹性”空间解决雨洪蓄排”、“探索创新,开发适宜金湾设计模式”。
1.梳山理水,保护金湾现有生态格局
首先对金湾区的自然生态条件进行梳理,在试点范围周边,具有丰富的水网和绿地空间,建成区与绿地水系空间间隔较近,通过竖向重力衔接或水泵动力提升的方式,将建成区与水系绿地的降雨径流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继而对照建成区问题及其原因精准施策,解决当地最突出的水安全、水环境问题。
2.造地营城,一张大海绵蓝图干到底
试点范围以前大部分为滩涂和海洋,从航空新城填海造地之后,自然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市发展始终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充分预留蓝绿空间,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海绵试点范围从新城建设伊始的《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11-2020)》就提出了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以排水防涝为主,兼顾城市初期雨水的治理,推进雨水管渠与城市开发同步建设,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到海绵城市试点时代的《珠海市金湾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7—2030年)》,进一步将“生态优先,保护和恢复自然海绵体”作为规划建设总体思路之一,针对较为优良的自然生态格局,以城市低洼地区、重要廊道等海绵空间的保护和修复为核心,加强三灶南北排河、中心河、淡水河等城市水系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构建金湾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久久为功,将生态蓝图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绘下去。
3.因地制宜,三大汇水分区各有特色
试点范围内主要水系有3条,1号主排河从正中间自西向东横穿海绵试点区;中心河做为示范区分界线位于示范区南侧,自西向东排入坭湾门水道;新建一条中央水系,从南向北连通中心河、1号主排河及三板河,构建了示范区22.7平方公里内一纵两横的水系格局。这三条河道各自汇水分区,各有不同的下垫面建设条件,并由三个不同的主要建设单位进行整体施工,项目范围清晰,海绵城市建设责任明确,为金湾海绵城市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管控条件。而且各个分区互不干扰,独立考核,保证了项目推进有效性和管理流程清晰。为金湾区甚至珠海市下一阶段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多种类型的项目打包经验,更有利于项目实施。
4.多措并举,凝聚多方共建海绵城市
试点建设利用五种渠道组织资金,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政府直接投资、土地一级开发、PPP、社会资本投资政府补贴。资金来源既有政府财政资金,又引入社会资本,不仅专业高效,而且减轻了政府的财政与行政负担,凝聚了多方建设力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局面。
综合上述5种建设模式建设效果来看,在土地一级开发阶段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植入,是最优化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式,效果远胜于在二级开发或者地块改造阶段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在一级开发阶段,通过竖向优化、预留蓝绿调蓄净化空间、市政道路管网高标准建设,能够直接为排水分区打造完善的海绵城市框架体系,为二级开发阶段预留充足调整空间,为政府执行海绵城市建设全域管控落实提供了指标管控基础;其次在一级开发阶段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不需要增加半岛(中国)的资金投入,较之改造项目投入少见效明显。
鸟瞰白藤山湿地公园
5.蓝绿融合,“弹性”空间解决雨洪蓄排
根据金湾区通过水系连通构建生态大海绵的总体建设思路,通过蓝绿灰融合——蓝绿色“弹性”进行水环境治理,提升水环境容量和滞蓄能力,灰色管网及泵站的排放标准提高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是金湾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思路上的一次创新探索。
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改造旧采石场为生态公园,并对水体进行水环境提升,并配套了体育活动场地,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大型社交活动空间;机场东路在天鸽台风后受到重创,经过海绵改造提升成为金湾“情侣路”,并增加了防灾减灾超雨行泄通道的功能;金山公园是金湾区最早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之一,作为周边道路及管网的超雨行泄空间,保证周边道路暴雨不内涝;中心河堤岸湿地工程,雨季行洪排涝,旱季居民郊野踏青摄影骑车的好去处,配套建设的人工湿地成为金湾区海绵城市科普教育基地;中心湖为周边航空城五大商业中心提供雨水末端调蓄净化,为商业综合体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探索。还有其他大量结合城市更新进行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现了“不黑不臭不涝”,有效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蓝绿灰融合——“弹性”空间结合排放标准解决雨洪蓄排,成为金湾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
6.探索创新,开发适宜金湾设计模式
针对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试点建设设计思路将表面下凹的调蓄量设置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浅层土壤中,同时调蓄空间利用率可能高,还具有降雨时调蓄、晴天时反补地下水的功能。因此,调蓄部分采用了生态多空纤维棉的浅埋的方式。
该设计断面应用于较宽道路侧分带(约3米以上)时,在堆坡与下凹调蓄曲线设计优美、种植布置较好的情况下,可兼备较好的景观效果和海绵城市调蓄净化功能,在金湾区城市主干道及部分规划侧分带较宽的城市次干道采用,其余道路仍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计。这一经验对同等自然条件下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具有较好的可复制可推广效果。
三、特色亮点
1.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
30多年来,珠海大胆借鉴国内外城市成功建设经验,坚持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步开展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与建设,较好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生态文明视角来看,珠海牺牲低端经济发展,留下了城市的青山绿水,无疑是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2.系统融入蓝绿交织城市绿色蓝图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升生态控制线生态功能,落实水系统相关规划,提升绿地生态服务功能。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全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基础上,珠海市各区也分别制定了生态控制线规划,明确了一级管制区、二级管制区的空间范围,标注了保护标志布点方案,并进行批后公示,便于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在未来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统筹通过蓝绿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绿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蓄滞缓释、土壤下渗等功能,提升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金湾区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践,为中国南方热带地区滨海新城建设海绵城市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实施的成功路径。
横琴新区:
横琴新区位于珠海市南部横琴岛,新区四面环水,陆地南北长约8622米,东西宽约7000米,岸线全长约76公里,总面积114.64平方公里,是珠海146个海岛中最大的一个。是唯一直接连通粤港澳的战略要地,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截至2017年12月,横琴新区现状建成区面积11.55平方公里,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7.1%,大部分城市建设用地正处于待开发阶段。
一、主要问题
水生态方面。横琴新区大部分区域的城市建设与开发是在人工填海造岛基础上开展的,自然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且保护与修复力度不够,红树林等自然生境尚未完全恢复;传统开发模式造成建成区硬化地表剧增,自然水循环遭到破坏,缺乏系统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排洪渠和河涌生态能基本满足行洪的水安全功能需求,水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能力尚待提高。
水环境方面。由于横琴新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阶段,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方面的措施考虑不足,加上现状村庄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水系,导致局部河道水质恶化。
水资源方面。横琴新区供水主要依靠市区水厂依托跨海输运为主,供水安全保障存在一定风险;且因横琴岛内给水及污水均为岛外循环岛内使用,无可利用再生水资源。地下水位较高,受海水补给影响,地下水有返咸现象,不能作为水资源使用。
忆园实景
水安全方面。根据PCSWMM模拟结果,在未考虑源头减排措施的前提下,现状及已规划未实施的雨水管渠的不达标比例较高,约为41%。承担雨水管线排放标准外超量涝水排水通道的低洼带道路最低点存在较大内涝风险。作为海岛型城区,需要应对台风、海潮、暴雨等复杂多变的极端气候条件影响,使其水安全建设面临着比一般城市更为复杂的问题。
二、创新经验
1.梳山理水,明确目标要求
通过对横琴全区域的本底情况进行细致梳理分析,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确定横琴新区指标与目标体系,明确横琴原有的海绵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作用,针对横琴新区即将启动的高强度开发建设,通过政策管理、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原有的优秀生态本底保护与修复,同时针对横琴海岛型城市所面临的风、暴、潮、山洪、内涝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将增强海绵功能后的自然山体、水系、湿地与新增截洪沟、排洪渠、闸门、堤岸等工程设施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融合,使自然生态本底与人工开发有机结合,从而解决海岛型城市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2.有的放矢,选对路径方向
横琴新区现状为处于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鉴于在每个城市建设发展的阶段不同,海绵城市建设所面对主要矛盾与问题也有所区别。在片区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阶段,坚持目标导向为主,以处理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污染和破坏问题为核心,适当地增加截污净化设施、排水防涝临时设施和生态保护或修复工程,合理地使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并辅以一系列施工过程中的海绵管控手段,从而解决大规模高强度开发过程中对水环境、水生态和水安全所带来的压力。在片区基本完成开发建设的阶段或区域,坚持问题导向为主,以海绵城市的长期运行为核心,通过增加滞留、调蓄、净化、回用等生态设施,结合景观提升工程,将海绵功能与城市景观风貌进一步融合,并加强对于海绵城市设施的专门维护,辅以相应的管理政策、监测手段和奖惩机制,从而全面发挥海绵城市建设在未来城市水管理方面的作用。
3.规划引领,绘制一张蓝图
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全域海绵。以横琴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系统方案编制为契机,统筹协调、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相关涉水专项规划,按照统一的指标体系与标准,分层、分级、分别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绘制横琴海绵城市建设一张蓝图。区发改、建设、规划国土、财政等职能部门分别出台文件,优化工作流程的,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科学纳入日常审批管理,共同构建起畅通、绿色的海绵城市建设审批、管理、服务通道,严把“两证一书”审批关口,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目标、指标等全面落地提供了坚强保障。探索建立起区海绵办、质安监会等部门参加且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共同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专项验收制度,对于未按批准的海绵设计图施工的,或达不到设计及规范标准要求的,一经发现,责令必须整改到位,从最后环节把住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出口关。对于完工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超前研究管养维护工作,保证建成海绵设施的正常养护与管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能长期、正常发挥功效,实现海绵城市“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套标准管到位”。
4.点面结合,坚持系统统筹
在横琴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各排水分区间和排水分区中各项目的系统性建设,整合协调各项目工期,选取重点区域,确定重点项目、精品项目作为排水分区建设的支撑点与切入点,逐步展开周边道路、雨水管网、排洪渠、山体、公园绿地等一系列海绵项目的建设,并统筹考虑相邻项目间及具体项目与排水分区整体间的海绵体系与功能的整合与融合,努力形成连片效应,提高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景观性、生态性。
三、特色亮点
1.坚持目标导向为主,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基于横琴新区开发完成度较低(约为20%)的实际,海绵城市建设应以目标导向为主,加强规划引导与过程管控,结合城市大开发、大建设进程,科学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要求,同时将建设项目中融入低影响开发理念,降低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扎实做好水生态文明的文章,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基础。
对于少部分建成区特别是旧村居改造项目,则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不同旧村居的问题与村民主要诉求,科学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因地制宜采用适合的海绵技术手段,确保问题得到解决、海绵得到落实、村民得到实惠、环境得到改善。
2.坚持规划引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全岛覆盖
以横琴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系统方案编制为契机,研究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整体指标、分区控制目标,统筹协调、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相关涉水专项规划,通过把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标分解、细化落到相应地块上,同时兼顾大海绵体承担指标和小项目的有机结合,指导、管控具体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要求,切实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横琴新区全域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动横琴走上“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系统治理之路。
3.重视建章立制,强化体制机制的支撑与保障
加快完善顶层设计,明确部门职能和责任分工,打通海绵城市建设的全程审批、监管通道,建立起统筹协调机制、规划落实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保障制度,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要求的有效管控、落实、落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4.强调因地制宜,科学选用海绵城市六字方针
聚焦在减少城市开发对滩涂地等自然生态本底的影响,以保护和修复横琴的原生态生境及滩涂湿地为重点,针对横琴实际,对“渗”和“用”进一步论证排序,加大“用”的分量,做足“用”的文章,把净化后的雨水半岛(中国)地留在湿地、天沐河及部分排洪渠中,用于蓄淡排咸和汛期后的水体生态与景观维持等。
中航花园二期雨水花园实景
5.强化功能复合,努力放大海绵投资的综合效益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为海绵完成指标而建设海绵设施,而是更加注重强化海绵功能与项目其他功能的复合叠加,实现投资一次收获多种功能,努力放大海绵城市投资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在横琴新区山体蓄水系统及社区绿道工程海绵设计过程中,以海绵城市建设为主线,根据地形竖向,结合森林防火与休闲旅游功能需要,确定海绵设施平面总体布局,主要包括选取自然汇水沟壑内地势较平缓的场地,通过干砌当地石材的方式拦截雨水,形成多级坑塘,并在坑塘周边设置植被缓冲带,减缓径流流速,营造景观效果,增加雨水下渗量和泥沙等污染的削减量;沿着生态坑塘设置检修步道,规划修建总长度为14.6米、平均宽度1.5米、覆盖整个小横琴山的生态绿道网络,本次海绵城市建设修建了约7.8公里,采用自然透水材料如碎石、石板、枕木等铺砌的步道,将沟壑汇水、生态坑塘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海绵系统,最终通过修建生态绿道,获得了包括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在内的多种效益:一是实现对山体汇水有效疏导,最终流入天沐河为其提供干净的淡水补充,提高雨水利用率;二是实现对山洪的梯级调蓄,减轻暴雨形成的雨水径流对水安全和水环境的危害;三是项目完成后,实现山林防火通道的全线贯通与全覆盖,有效改善防火巡视检查条件;四是对社区现有山地林果等经济发展改善了生产条件,也为社区正在兴起的乡村旅游经济拓展了休闲与健身空间,夯实了绿色长远发展的基础。
6、重视区域联动,灵活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落地
横琴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超前谋划,科学布局海绵设施,发挥全区海绵系统的整体效应,合理分解安排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不搞唯指标论,不搞一刀切,避免海绵城市指标成为限制项目落地、束缚经济发展的“新瓶颈”。比如在横琴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了横琴海洋生态修复(杧洲片区)二期工程及海绵改造工程、 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试点项目(一期)横琴湿地公园(二井湾片区)、天沐河防洪及景观工程项目等重大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满足项目自身、项目所在排水分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功能需要,还为周边排水分区和项目提供末端治理的功能,为周边重点项目预留了海绵指标机动余地,为重大项目顺利落地与推进奠定了基础,为横琴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全面落地,创造了条件。作者:吕永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