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集团概况

集团概况 董事长致辞集团简介组织机构VI形象

水务新闻

水务新闻 集团动态柯桥水报行业新闻专题栏目

企业建设

企业建设 清廉国企职工之家青年园地巾帼风采优秀员工

便民服务

便民服务 自来水费查询污水费查询水费发票打印办事指南网上缴费服务承诺水价标准给水材料售价营业网点用水常识投诉建议在线调查

资料中心

资料中心 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行业标准

招标信息

招标信息 工程招标物资招标服务招标

招聘信息

招聘信息 招聘信息

半岛在线注册

半岛在线注册 联系方式

梦想之花在石头堆上绽放——云南省石漠化片区水利精准扶贫工作观察

        □记者 赵洪涛 李坤 李净云 师晓莹     7月的文山、红河、曲靖等地,风光秀美,绚丽多彩。这里是云南的“东大门”和“出海口”,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世人向往。     然而,这里也是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50多万人尚未脱贫。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跨越发展。     对于云南省石漠化片区而言,解决贫困难题,“缺水”是最大掣肘。作为片区扶贫牵头单位,云南省水利厅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片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石漠化片区水利改革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一场以水利精准扶贫为先导的石漠化片区脱贫攻坚战全面展开。     破解瓶颈     水利扶贫点亮脱贫希望     汽车在山间走走停停,刚下过一场雨,路边山上不时有泥土夹杂着植被滑落,裸露出大片白花花的岩石。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石漠化地区山高坡陡土薄,到处岩石裸露,不仅“土少”,而且“水稀”,虽然降雨量大,但迅即转入地下,形成“水在楼下、土在楼上”的奇特现象,被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正因如此,云南省石漠化片区一度陷入“石漠化—缺水—贫困”的恶性循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水成为首要瓶颈。     在中央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声中,云南省进一步加快了石漠化重灾区脱贫攻坚的步伐,省委、省政府紧密结合石漠化片区自身特点和战略定位,提出扶贫开发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相结合,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合力攻坚,坚持走治山、治贫、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统一的新路子,把着力点放在破解“缺水”瓶颈,强化水利基础支撑,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上,领导优先重视,投入优先保障,项目优先安排,以大投入带动大建设,以大建设带动大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领发展。云南水利厅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集中全力,精准发力,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规划,创新完善工作机制,突出工作重点,推动水利扶贫需求调查、项目储备、投资倾斜、扶贫统计和考核五项水利精准扶贫机制的落实,并把全部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政府兜底工程,把实现贫困地区人均一亩“旱能灌、涝能排”的水浇地作为农田水利支撑产业发展工程,把水土保持、水生态综合整治作为实现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的保障工程,全面推进贫困地区水利改革发展。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投入石漠化片区水利建设资金达190亿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且年均投入仍在以30%递增,建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骨干水网配套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的带动和支撑下,片区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贫穷落后状况明显改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与2010年比,片区人均生产总值增加了一倍,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降低了一倍。     事实证明,把水利作为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的先导和核心,有效缓解了当地的主要瓶颈制约,为片区脱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支撑和保障,也让饱受贫困之苦的片区百姓重新燃起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对症下药     精准发力播撒幸福种子     43岁的蒋以兵是土生土长的西畴人,他记忆深处最痛苦的事是小时候每天要去十几里外背水:“以前我们自己喝水都困难,更别说养牲口和种地了。”     在整个云南省石漠化片区,望天喝水、靠天种地的情况十分普遍,水利工程性缺水问题导致当地水资源条件与生产力发展格局严重不匹配,贫困百姓迫切需要改变现状。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中央扶贫开发新理念指引下,水利部门着眼贫困地区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把发力点精准定位在强化水利基础、解决工程性缺水、确保饮水安全上,集中资金和力量做好推动贫困地区民生发展的“水”文章。     2013年,蒋以兵居住的罗汉冲村建成了一座拦水坝和300立方米容积的蓄水池、48口30立方米的小水窖、近8公里长的取水管道,600亩石埂坡也全部改为梯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罗汉冲村百姓世代发愁的饮水和灌溉问题,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蒋以兵喝上了自来水,种上了水浇地,干起了牲畜养殖,一年下来能有10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充实、幸福。今年,他还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在贫瘠而干渴的石漠山区,水不仅可以解决一个乡村的生存问题,更能推动一个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文山州的文砚丘平(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平远镇)是滇东南重要城市群,也是文山州农业发展的摇篮、重要的工业基地。但这里地处边境,曾长期处于战争的前沿,历史欠账多,水利设施薄弱,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在2009—2011年的三年大旱中,该地区大部分水源工程枯竭,10多万群众饮水困难,70余万亩耕地无水可灌,许多群众自发出资到30公里外的德厚河运水。     “要彻底解决区域的缺水难题,建设德厚水库至关重要。”2010年,水利部水利建设调研组到文山进行实地调研时曾指出,“建设德厚水库可有效解决文砚丘平地区城乡饮水兼顾灌溉问题。”     2014年文山德厚水库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72件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将德厚水库列为2015年全国新开工的27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优先安排投资、开工建设。德厚水库成为国家和云南省加大对石漠化片区脱贫攻坚支持的重要标志性工程。     德厚水库建管处处长张伟告诉记者,水库建成后,多年平均供水量近1亿立方米,可解决25.8万城乡人口的饮水困难及13.8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还可兼顾下游城市防洪和生态调节,保障盘龙河中上游的马塘工业园区、平远农产品特色加工园区及阿舍工业园区的工业用水,对推动文砚丘平地区经济发展、加快石漠化片区脱贫攻坚意义重大。     近年来,云南省水利厅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根据需求立项,加大投资倾斜,实现精准发力,石漠化片区水利精准扶贫成效明显:131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一批水库开工或批复,重要江河治理、中小河流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抗旱应急水源建设、灌区改造、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加力推进。如今水利精准扶贫的步伐仍在加快,今明两年,云南将提前完成片区202.47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并力求5年内实现片区农村人均旱涝保收田1.07亩,每100人农村人口拥有10座山区“五小水利”工程……     水利精准扶贫实现了百姓多年的民生需求,让笼罩在贫困阴影下的石漠山区迎来了久违的曙光。     注重造血     产业升级托起致富梦想     扶贫开发不能一味地“输血”,更应注重“造血”,激发内生动力。这是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长久之计。对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云南省石漠化片区来说,持续稳定的发展尤为可贵。     西畴有一个三光村,为什么叫“三光”?据介绍最初是迁徙到此的苗族以日、月、星三光命名。但是,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生态脆弱,加之过量砍伐,导致石漠化加重,贫困程度加深,这里变成了“树林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三光”村。大山之外已是繁华世界,而这里却穷得连人都要跑光了,三光村陷入了发展绝境。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为三光村带来了新的光明,云南省仔细分析和研究了三光村的自然地理情况、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和生产力要素后,没有急于采用“小作坊”“撒胡椒面”式的简单帮扶,而是把这里作为精准扶贫的试验田,将三光村列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级示范区,统筹实施“山、水、林、田、路、村、产业、机制”综合治理,一步到位,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如今,三光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漫山遍野机械轰鸣,以前的“石旮旯”地变成了一层层、一道道、一片片壮丽的石梯田,通过退耕还林、土地整理、中低产田地改造,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万亩田园。在不远处,2个水源工程、27公里骨干供水管网正在抓紧实施,而最大的亮点是这里即将实施1.5万亩田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其带来的效益将十分可观。此外,道路交通等改善也将冲破山村与外界的阻隔。     当地水利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向大山要田,向石漠要水,石漠化综合治理将全方位解决整个区域基础设施弱、产业发展慢、增收致富门路少、交通出行难、村容村貌差等主要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片区群众生活用水和产业发展用水提供了保障,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将彻底改变当地种植结构,产业发展带动致富增收正在成为现实。     据了解,未来三光片区将在传统的烤烟、三七、玉米、生姜种植的基础上,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通过科学规划片区产业发展,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水蜜桃、清脆李、柑橘等,做大做强产业。     从扶贫到脱贫,从脱贫变富民,这样的梦想正在三光村呈现。如今,三光村被人称赞为“群众聪明、干部清明、前景光明”的“三明村”。     事实上,不仅仅是三光村,在整个云南省石漠化片区,水利精准扶贫助推产业升级发展的探索和尝试一直在进行:泸西县股份合作经济,广南县水利建设整乡推进,砚山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一个个扶贫试点和创新典型在石漠化片区落地开花。采用升级产业结构、激活经济发展、带富一方百姓、减轻政府负担的思路和模式,水利精准扶贫不仅让贫困地区彻底走出“石漠化—缺水—贫困”的恶性循环,而且通过综合治理和产业升级,将其送入“扶贫—脱贫—发展”的良性轨道,贫困群众、集体、企业和政府实现了多方共赢。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作者: 赵洪涛 李坤 李净云 师晓莹 责任编辑:李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