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疫并行时的疾病预防新挑战

2020-07-17 14:23:07 admin

涝疫并行时的疾病预防新挑战

发布日期:2020-07-17 来源:水质医学研究

  2020年,新冠疫情尚未远离,洪涝灾害又横行大地。据国家防总和应急管理部报道,截止7月10日14时,洪涝灾害造成安徽、江西、湖北等27省(区、市)3385万人次受灾,195.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695.9亿元……
  我国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在社会保障不足、预防医学不发达的年代,“大水之后必有大疫”似乎是一条难以逃脱的规律。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已经大有提升,在以往的洪涝灾害中通过预防性干预显著减少了各种疾病的发生。然而,今年涝疫同期,又给预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洪涝灾害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受灾地区大面积遭受水淹,可使整个环境受到多方面的污染和破坏:
  1、生物性污染:大量的人畜(包括患病者)粪便、污水、垃圾、腐坏动植物等进入洪水,水中各种致病微生物将大量增加并被扩散。人们如果直接饮用或者用受污染的水漱口刷牙、洗涤瓜果、碗筷及凉拌生食蔬菜等,就可能受到感染而导致疾病发生。
  2、化学性污染:农药和化学品车间、仓库等遭受水淹,导致产品或原料的包装损坏和冲散流失,其中的有害物质将污染水体、农作物、粮食甚至生活用品。
  3、供水系统的污染和破坏:洪涝灾害还可能对集中式供水水源、供水系统、给水构筑物以及各种水井造成污染或损坏,饮用水的水质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群众生活面临极大困难。
  二、洪涝灾害后的常见疾病
  由于环境恶化、紧张、疲劳、食品短缺等综合原因,受灾人群是易受疾病打击(特别是传染病)的敏感人群,灾民中的老弱病幼者更是人群中的脆弱环节。
  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以往突发灾害事件中,人群最常见的五种死亡原因是痢疾、急性呼吸道感染、麻疹、营养不良和地方性疟疾。可见,除了常见传染病,营养不良对于受灾人群具有致命影响。目前新冠阴影仍在,受灾人群如果出现营养不良,将增加疫情流行风险,而且一旦疫情爆发,人群健康损害将更为严重。
  据卫生部门总结,我国以往洪涝灾害后容易发生的传染病主要是伤寒、肝炎,痢疾,霍乱、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洪水或内涝导致鼠类迁徙、畜禽失控甚至死亡,加上夏季高温下蚊蝇蠓蜱孽生繁殖,可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以钩体病为例,其传染源是带菌的野生动物(鼠等)和家畜(猪、牛、狗等),人往往通过皮肤粘膜接触这些动物的尿或被尿污染的水而感染。我国曾经发生过数十次规模较大的钩体病流行,其中特大流行(即全国平均发病率达10/10万以上)就有10年,而这10年里有9年都是在洪涝灾害之年。目前人们对此病认识不足,早期误诊率高,紧急应对措施(个人防护、家畜临时圈养等)往往不到位,灾民面临较大的风险。
  除了食物短缺可能会导致群体性营养不良以外,现存食物的污染环节增多,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如果临时居住地拥挤,流感等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增多。
  洪涝灾害期间,意外伤害也需倍加防范,比如触电、溺水、汽车被困、坠物创伤、泥石流掩埋等等。无论是管理部们还是居民自身都应该有防范意识。
  三、涝疫同期时如何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1、加强预警措施。
  国家防总对水情的预警具有明确规定,如预测可能出现超标准洪水或堤防决口、水库垮坝等险情时,要立即向下游预警,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并迅速处置险情,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情况,以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及时传达给公众。
  2、尽快将低处的居民转移到高处,搭建临时帐篷。
  此时在有限的高地上会出现人口密集、人畜混住、卫生条件简陋的情况,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需要科学划分人畜活动区以及生活和污染区(厕所、污水和垃圾处置区),严格控制帐篷内人数,禁止随地便溺,及时清除垃圾和粪便,妥善处理人畜尸体。对受淹的住房和公共场所要作好消毒和卫生处理。
  3、加强消杀灭工作。
  长期的救灾实践表明,有害昆虫是灾区面临的“第二波袭击”,不仅严重扰乱灾民的生活,也可引发虫媒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此时应迅速采取以消灭孳生地为主,辅助以杀灭成虫的综合性措施,切忌等、靠、要(如等待飞机杀灭),以免丧失最佳时机而酿成疾病暴发。
  4、保障饮水卫生。
  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尽快重建公共供水系统,并做好水源的监测和消毒,以保证灾民的饮水安全。临时供水可采用瓶装水及供水车,也可应急打压把井。严禁灾民饮用生水,以及用洪水洗漱沐浴。条件许可时可给灾民发放易于操作的净水药剂(明矾、漂白粉、优氯净等)或便携式净水设备。
  5、保障食品卫生。
  除了严格控制群体性聚餐、不吃不安全食物等疫情期间的安全措施以外,洪涝灾区还需注意几个特殊问题:一是食物霉变问题(这个问题常常被忽略)。麦收前后易发生洪涝灾害,此时也常伴有贮粮的霉变,农村灾民常常因此发生食物中毒。此时要加大新鲜食品的供给力度,减少灾民食用过期和霉变食物的机会,同时还要做好卫生宣传,告知群众不要食用被洪水浸泡过的粮食或者已经霉变的食品;二是加强农药、鼠药等化学毒品的管理,防止食物中毒发生;三是做好各种捐赠食品的卫生监督工作,严防疾病的外源性输入。
  6、预防营养不良、保证灾区人群的基本免疫力。
  灾区围困后新鲜果蔬、牛奶、鸡蛋等供应往往不足,灾民易出现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缺乏,加上疲劳、应激等,这些都会对免疫功能造成影响。此时应该加大供给力度,尽量保障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牛奶、豆类、鱼类、瓶装水等的供给。
  7、积极的健康宣教工作。
  灾情发生时,个人的健康心态和积极应对尤为重要!此时卫生部门应该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让受灾群众了解涝疫期间需要注意的卫生常识和技能(如不扎堆、平衡膳食、家庭饮水消毒、避鼠避蚊、自我防护手段等),同时也需对他们注意心理疏导,不信谣,不焦虑,保持良好心态,这样会有助于健康。
  参考文献:
  1. 舒为群主编:军队环境卫生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
  2. B.Wisner,  J.Adams (王作元、黄相刚、王昕译):突发事件与灾害中的卫生对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