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胜利渠:从胜利走向胜利

2018-11-16 09:29:50 柯桥水务

   特约记者 秦素娟

  深秋时节,黄河流域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因河而美 美丽灌区”采访组走进河南省人民胜利渠。仅闻其名,记者已被深深吸引。
  采访活动启动1个多月以来,从黄河上游到中游,我们走过许多引黄工程及灌区,它们绽放出的美丽各有千秋,但名字大都与河名、地名或地理称谓有关,如引大(大通河,黄河支流)济湟(湟水河)工程、景泰电力提灌工程、河套灌区等。人民胜利渠却是个例外。
  这是一条怎样的渠道?她为何被冠以“人民胜利”之名?建成以来,她又取得了怎样的胜利?
  在黄河下游开口引水
  “中国黄河无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将会变为荒漠。”这是1949年,西方国家水利专家在印度集会时给出的断言。
  黄河下游真的会变成荒漠吗?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据统计,在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据史料记载,“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面临严重荒漠化威胁。而在背河洼地,因堤防渗漏、地下水位抬升等,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人民胜利渠管理局局长李世军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舆论下,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策兴建人民胜利渠,困难很大,意义更大。”
  据了解,人民胜利渠最初的名字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渠首位于黄河桃花峪下游武陟县嘉应观乡秦厂大坝,至河南省新乡市汇入卫河。1949年10月,经水利部及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前期工作启动。1950年初,黄委编制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计划书》,设计灌溉面积36万亩。1951年3月,经周恩来总理亲批,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黄河下游本已灾害频仍,治理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资金、技术、机械等都极为匮乏的年代,防决尚顾之不暇,而今却要在下游堤防上开口引水,能行吗?
  然而短短一年之后,中国人民便以罕见的智慧和力量向世界亮出答案: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竣工,1952年4月12日成功开闸放水!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她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不仅在黄河上开了口,还使黄河变害为利,‘开下游引黄灌溉先河、创综合利用伟业’。”李世军说。
  人民胜利渠建成后,拉开了黄河下游临黄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引黄灌溉的序幕,使临黄地区水生态环境和农耕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溉区,彻底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布局。
  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经理阿伦?坎迪亚在考察人民胜利渠时称赞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它将造福于中国人民。”
  打破30年淤死的预言
  人民胜利渠虽胜利引水开灌,但黄河“斗水七沙”,一些外国水利专家对引黄灌溉前景并不看好,还有人预言,人民胜利渠最多运行30年就会淤死。这对新生的人民胜利渠来说,无疑于当头一棒。
  人民胜利渠管理局副局长罗华梁告诉记者:“虽然有30年预言,但人民胜利渠一直都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资料显示:1952-1953年,该渠第二期、第三期工程先后告竣,干支渠系进一步完善;到1960年底,各级排渠工程也相继完成;1999年以来,还持续开展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目前,人民胜利渠共有总干、干、支等五级固定灌溉渠道,其中,支渠以上渠道120条、长810多千米,干支渠共有主要建筑物2170余座;排水系统以卫河为总承泄区,由四级河沟组成,形成科学的灌排体系。在引黄灌溉人的努力下,人民胜利渠的生命充满活力,并走向壮大。
  跟随人民胜利渠管理局东三分局局长朱留杰,记者来到河南省延津县榆林乡张河村。时值冬小麦播种前的灌溉间歇期,分干渠没有行水,由混凝土预制板衬砌的渠道看上去底平坡顺、结构完整。
  “这个项目是去年8月开的工,今年3月份结束。人民胜利渠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作历经16个年度、23期工程,共完成骨干渠道改造240多千米,改造各类建筑物787座,骨干渠系衬砌率达到82.5%,工程运行标准和渠系输水、节水能力显著提高。”朱留杰说。
  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该灌区年节水量达1425万立方米;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近84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35万吨。人民胜利渠以其饱满的生命,为灌区农业发展提供了“高速”水路和强劲动力。
  在人民胜利渠管理局节水灌溉试验站旁,是一块金灿灿的稻田,地头的牌子上标示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科学项目”字样。这跟该局又有什么关系呢?
  该站主任李中生解释:“这是我们和国家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的研究项目。人民胜利渠开灌伊始,就非常重视科研工作,1953年成立了灌溉试验场,2008年更名为节水灌溉试验站,其实是进行引黄科学研究试验的地方。”
  多年来,人民胜利渠管理局先后对作物灌溉制度、盐碱化、井渠结合、灌区综合技术改造等进行系统研究,仅改革开放以来就完成科研项目40余项,获地厅级以上科技奖和国家专利30余项,为发挥灌区效益挺起了科技的脊梁。
  “特别是在泥沙处理方面,通过将湖泊型沉沙池改为条池、进行渠道泥沙分布规律和挟沙能力研究、实行合理浑水灌溉、实施灌区综合技术改造等,达到了从源头上拦粗沙、排细沙的目的,保证了骨干渠系冲淤平衡,科学地利用了黄河水沙资源。开灌以来,共引进并处理利用泥沙4.5亿吨。”人民胜利渠管理局副局长琚龙昌说。
  有关数据显示,人民胜利渠开灌初期灌溉面积36万亩,到1977年实灌面积接近90万亩,目前已发展到184.84万亩,受益区包括河南省新乡、焦作、安阳三市11个县(市、区)的57个乡镇。实践证明,经过66年运行,人民胜利渠不但没有淤死,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为豫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着黄河水源。
  打破30年生命谶语的人民胜利渠犹如一颗明珠,吸引了30多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官员、水利专家、外交使团等前来参观、考察。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巴特?舒尔茨在为人民胜利渠灌区题词时写道:“能在这样多泥沙的条件下灌溉,确实是个奇迹。”
  让贫苦豫北美丽变身
  “以前我们这儿全是盐碱地,老百姓都说‘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引来黄河水以后,都变成好地了。你看我家水稻这长势,估计亩产量得在1200斤以上。最高的一年,亩产量1500斤还硬哩!”原阳县祝楼乡新城村村民祝忠民说起黄河水,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
  人民胜利渠开灌前,豫北地区频受洪、涝、旱、渍、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在全国闻名的老盐碱区获嘉县丁村,地下水含盐量很高,水又苦又咸,难以饮用,群众戏言“喝了丁村水,两眼活见鬼”,饮水安全令人担忧。
  “人民胜利渠兴建后,灌排体系不断完善,进入灌区的水沙也有效压制了盐碱、改良了土壤,使原来的碱荒地、沙荒地、沼泽地逐步变成了麦棉轮作或稻麦双收的高产稳产田,实现了粮食丰产、人民幸福、生态改善等多赢效益。”琚龙昌说。
  据统计,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胜利渠共引水225亿立方米,社会经济效益达247亿元。目前,灌区内每公顷土地年均粮食和棉花产量达到14250千克、1125千克,分别为开灌前的10.7倍和5倍,使豫北平原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黄河水还催生了“原阳大米”“延津小麦”等全国知名农业品牌,使灌区群众把香甜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黄河水送入“苦水区”后,人民群众无不乐开了花。2014年,人民胜利渠渠首暨嘉应观还被水利部评定为第十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进一步点亮了豫北大地的美丽容颜。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人民胜利渠水源工程改造前期工作:一是黄河张菜园闸穿堤改造工程;二是西霞院灌区暨输水工程。这两项工程实施后,人民胜利渠灌区将会焕发新的活力。”面对未来的发展,李世军说他们已开启了新一轮行动。
  走出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时记者注意到了该局的LOGO:两个粗体V字对面咬合,中间地带为一S形转弯。据介绍,V是胜利之意,S形转弯象征渠道,两个V是指引黄灌溉工作离不开黄河主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支持。
  在记者看来,这一左一右两个V字也代表着从胜利走向胜利——历史对此已给予证明;进入新时代,在引黄灌溉人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下,人民胜利渠也必将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图片除署名外,由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作者: 秦素娟
责任编辑:李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