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与治理篇——秋水秋韵凸显水上美丽中国

2016-10-26 08:46:52 柯桥水务

  □本报记者 张佳鑫 张灯林

  金秋逢盛会,最忆是杭州。2016杭州G20峰会刚刚落幕。钱塘江畔,一色湖光万顷秋。美,就一个字。

  “若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这一在古人诗句描写中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水生态迎来了“成长的烦恼”,生态治理是杭州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五水共治”成为杭州的选择,成为使水生态环境重焕青春的“钥匙”。

  浙江是近年来我国水生态治理与修复的典型样板,同样的蜕变在我国多地全面铺开。从黑臭河整治到城乡污水治理,从地下水压采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生态治理与修复,使华夏大地众多饱受污染、破坏和枯竭之苦的水体,绽放出绚烂多彩的美景。

  顶层设计 精心布局

  我国水情特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十分复杂,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心头之患”。困境突围,战略选择,破解之道呼之欲出。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对水资源保护管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等作出重要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当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这不仅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其他江河流域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层面加快推进。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国务院于2015年4月2日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把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推上新的台阶。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控制性要素,水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水生态工作,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各地各部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努力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给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美好家园。

  一场水生态攻坚战全面打响。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抓住“三条红线”:迅速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统筹解决流域区域、城市农村、东中西部水利突出问题;从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入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水利部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面对我国特殊的水情和当前水生态难题,水利部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典型性较强的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试点城市发挥着先锋作用,为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积累经验。

  与此同时,各地也不断摸索推进,强化布局,明确路径,从配套法规和制度上给予有力保障。《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意见》《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一批地方法规相继出台。

  高位推动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系列行动迅速展开。

  多措并举 科学治理

  以青海“三江源”、新疆内陆河流域、西藏等地区为重点,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流生态修复,实施长江等流域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加强华北等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采补平衡。

  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整治已经污染的河流,对黑河、塔里木河、太湖等水系实施生态脆弱河湖治理修复或水环境综合治理。

  以流域水系为脉络,以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为要旨,从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入手,推进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逐步构建系统完整、空间均衡的现代城市生态格局。

  …………

  水利部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等一系列重点工作,从源头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按照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部署,各地紧密结合当地水资源水生态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初步形成以水系为脉络、以制度为先导、以水利为龙头、多部门协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格局。

  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继“长汀经验”之后,“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又一次让福建在水生态治理之路上领跑。

  莆田的延寿溪穿城而过,沙洲水草丰茂浓翠,荔枝树林连绵不绝,白鹭振翅轻掠水面,与游船游人和谐共处,一派“荔林水乡”生态休闲生活的景象。此情此景,无疑是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最好诠释。延寿溪的华丽变身是福建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一个真实写照。

  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揭开了八闽治水转型升级的序幕。它的核心,在于用生态的方法来治理水系,在于让水利工程既安全又生态,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安全又生态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并贯穿在水系治理、保护、建设及管理全过程。

  浙江省在推进包括治污在内的“五水共治”中,从“单项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县乡河道综合整治及河边“三化”建设,向着“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阔步前进。

  山东济南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把生态修复与治理的重点放在建设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加强水源涵养与水环境保护上,使“补”的功能不断强化。实施了土屋峪、大佛峪等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泉域补给区强渗漏带保护和修复,流域综合防治水平和水源涵养能力大幅度提升。

  江苏淮安市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每年投入1亿元资金,对县乡河道以及村庄河塘进行疏浚整治,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坚持生态治理,每年安排1~2条河道作为生态恢复的试点,通过河坡、河堤种植花草等多种形式,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河道生态功能,形成良好的河道景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河南郑州市用水矛盾缓解,生态用水相应增加,水流的自净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因缺水而萎缩的湖泊、库区重现生机,沿线植被有所修复,助力打造“河湖通、清水流、两岸美”的美丽古都。

  陕西西安市开展水系联通联控联调,通过工程措施,逐步将黄河干流与支流、嘉陵江与汉江等主要支流连通,建立汛期水库错峰调蓄、枯丰调节、立体调剂机制,补充流域生态基流,形成全新的城市水系。

  还有,着力打造“一江两岸,一主两翼、南北双廊、多点共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布局的哈尔滨,启动全城活水、持续活水新工程的苏州……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先行先试,创新示范,逐渐品尝到水生态治理带来的甜头。

  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既要开“清源”,也要截“污流”。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截污治污是营造优美水环境的重要关口。北京市丰台区水务局设置截污管线,使原来直接入河的污水进入市政污水管线,经过处理后再排放,还河道清澈面貌。污水的处理成为核心环节。丰台区河西再生水厂将暗黄腥臭的污水经过不同水池过滤,最后通过膜工艺处理,使流出来的再生水清澈见底无异味。

  库区消落带治理是世界性难题。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的修复与治理是重中之重。重庆市大力建设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310余万亩,湿地保护率达35.49%,因地制宜开展湖库水生态修复措施,建立湖库自身水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的净化城市面源污染、保护水质功能。

  各地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创新实践,多措并举,创造性地进行了水生态治理和修复的探索。

  效益突显 秋美水韵

  今年4月11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导则》正式发布,其核心目的是评价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

  在各个城市的水生态治理与修复过程中,大家的做法各有侧重,但都在向着同一目标效果努力——通过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

  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贵州、云南、陕西等11个省相继开展省级水生态文明创建。105个试点城市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其中有38个试点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7个试点进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行列。

  山东烟台市山海相拥,城河相间,山水一体,河海相连,全市森林覆盖率43.1%,湿地面积14.9万公顷,山、河、海、泉、港、湾、滩、林等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广泛。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最佳魅力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江苏淮安市建设水生态文明试点,不仅有效提升城市品质,还切实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后,区域水质有效改善,城市景观得到巨大改观,清水廊道得到有效保护,城乡河塘水环境得到系统整治,湿地、水域面积保持增加,河道生态景观功能初步恢复,水土保持能力进一步增强,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突显。

  水利部正式批准河南许昌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时,水利部部长陈雷勉励许昌:要积极探索,力争为中西部缺水地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标杆和典型。

  如今,构建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市区水系格局的许昌市,“标杆”树起来了。漫步河岸旁,可见透水砖铺就的护岸,水草蓬勃,鱼虾遨游,河流自由呼吸。水岸边,蹒跚学步的孩童,弹吉他的少年,拍婚纱照的新人,跑步健身的中年夫妇,听曲、跳舞的老人随处可见。从前市民口中那个“有啥可转,半晌就能转完”的许昌,已华丽转身为可以看河景、坐游船、观喷泉,两天都转不完的魅力新城。 

  号称“世界工厂”的广东东莞,在水生态治理过程中,蜕变成为美丽的水乡休闲旅游区。湖边是公园,涌边是美景,处处呈现水清岸绿、瓜果飘香的岭南水乡景象,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东莞的变迁,是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省实施生态治水的缩影。珠三角地区累计治理及生态修复河涌超2500公里,新建湖泊超18个,城水相依的岭南水乡,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良好水环境,优美水景观,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也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水生态文明意识、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同时,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使得周边土地价值上升,促进服务业、商贸业、旅游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使涉水旅游和休闲产业成为城市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五彩金秋水润出,绿水青山美中国。水生态建设在这个秋季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感受到“治水”红利:秋水秋韵,江山多娇,美丽中国。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 张佳鑫 张灯林
责任编辑: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