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滕红真
金秋送爽,叠翠流金。
十多年前,福建省长汀县319国道旁一片严重的水土流失山地,如今已是绿海成荫、色彩斑斓的水保科教园,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出行的好去处;
五年前,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庆市,遍野荒坡贫土,现在8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治理,只见一江碧水,满眼葱郁青山;
置身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百泉峪生态旅游景区,流水潺潺诉说“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的亮眼成绩,不过,这也仅是临沂“十二五”期间109条小流域治理的冰山一角……
在这收获的季节,告别裸山荒地,漫山唱绿,流水叮咚,百鸟争鸣。风沙灾害正在远去,水源得到持续涵养,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百姓分享青山绿水“红利”。水土保持这项基本国策,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着巨大潜力和独特魅力。
夯基础 筑支撑
水土保持成就水生态之美
“水也不跑了,土也不跑了。” 老百姓对水土保持成效的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在2010—2012年进行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时,情况大不相同。
“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成为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
据介绍,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厘米以上。而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厘米厚的土层,平均要120~400年之久!
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水利部2013年提出要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步伐,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背景下,开展水土保持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重大任务。
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水土保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
水土保持建设打造的水生态美景开始在全国不同地区接连出现。
以崇山峻岭为标志的云南元阳县,一度饱受水土流失之苦。如今远远望去,坡缓坡陡之地,沟边坎下石隙,已尽是梯田,层层叠叠,碧禾浪涌。以一座山坡而论,当地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书写了自古以来持续不断创造“水土保持工程”的奇迹。
贵州赤水市天台镇凤凰湿地公园景区,此刻郁郁竹林,花香四溢。就在几年前,这里由于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相对高差大,人多地少,开垦过度,水土流失依然严重。赤水市创新机制,开辟了水土保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W·E·H”模式,通过水系整治(Water System Regulation),促进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实现人居改善(Habitat Improvement)。水土流失为零,年均土壤侵蚀量减少2.94万吨,减沙率达96%以上……凤凰沟流域早已“改头换面”。
而在湖北宜昌市,一条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的“山清水秀民富景美”的绿色长廊正大放异彩。当地先后实施“长治”、退耕还林、坡耕地治理、石漠化治理等水土流失防治工程,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治理。
…………
变化还远不止于此。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梯田、山区小流域、村镇生态清洁小流域、淤地坝、国家水保示范园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同时,系统施策,把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山、水、田、林、路、村”统筹考虑,把治理水土流失与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和更好生活的追求结合起来,实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深度融合。
河道、塘库泥沙淤积量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地表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只见那山更青,那水更绿。
谋长远 重保障
理念制度筹划水土保持发展蓝图
水土保持建设何以取得累累硕果?这背后有顶层设计和法规体系的“护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启迪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大格局、大视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
“十三五”规划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专篇部署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今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明确要求实施好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
系统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要求时刻回响耳畔,水利部及各级水利部门以此为航标,笃定向前。
“全面贯彻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需要加快构建有利于实现水利绿色发展的机制。”陈雷部长在2016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来临之际发表重要讲话,着重强调了水土保持建设的思路和措施,“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兼顾,系统治理,抓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坚决遏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各级水利部门再次坚定水土保持建设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为遵循,牢固树立水土流失状况“只能好转、不能变坏”的底线思维,推动将水土流失面积不扩大、强度不加剧、水土保持功能不降低作为各级政府的责任红线,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
思路,指引方向。而此时法律法规的完善,更是助力加速器,推动水土保持建设进入科学防治新阶段。
2011年3月,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正式施行,带动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一批国家和地方配套制度相继出台。2015年,历时4年多编制完成的我国首部国家层面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正式获批复,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随后,《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淤地坝除险加固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编制完成,为顺利推进“十三五”各项任务奠定基础。
如果说思路、理念是统领的绳子,那么法律规划则保障水土保持建设每一环都能打一个扎实的绳结。
前方有指引,路上有保障,深化水土保持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
抓关键 控“闸门”
水土保持多措并举提升发展动能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群众自发行为到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各地水土保持措施不断加力。
一手抓关键,重要水源地和城镇周边地区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对坡耕地集中区及侵蚀沟密集区开展专项治理,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在北方风沙区,退牧还草防风固沙;在北方土石山区,保护和建设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在西北黄土高原区,梯田和淤地坝拦沙减沙;在南方红壤区,加强山丘区坡耕地改造及坡面水系调控……水土流失地区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一手控“闸门”,对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严格生产建设项目监管评价制度,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实现动态监控。谁触碰水保“红线”,将从严追责。
26.55万平方公里的治理面积,2万余条小流域,2000多万亩坡耕地,2000余座骨干坝和中型淤地坝,1000多条生态清洁小流域,700多个县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近6万次水土保持执法检查,13万个生产建设项目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6000多亿元水土流失防治资金得到落实,6亿多吨人为水土流失减少量……
闪亮数字映射“十二五”期间水土保持建设的骄人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其间,各地认真落实水利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施细则》,撬动民间资本投入治理超过200亿元,水土流失治理的新动能被激发出来。
与此同时,水生态补偿实践不断开展,为水土保持动能提升再添“一把火”。北京市对密云水库上游河北丰宁、滦平两县的20个乡镇7万多亩“退稻还旱”每年给予经济补偿;河北、重庆等省(直辖市)从收取的水费、电费总额中提取2%~5%水土流失防治资金,用于库区及其上游水土流失治理;陕西省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按照产品产量计征水土流失补偿费,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
围绕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各地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科学和实用技术。“十二五”期间,60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104个科技示范园相继建成,覆盖全国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基本形成,水土保持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继续增强。
卫片、航片等信息技术,实现对生产建设项目的跟踪管理与动态监测;全球定位技术、数据库管理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助力生态建设项目高水平实施;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水保建设与管理”模式,促进水土保持现代化建管水平跃上新台阶!
进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在资源节约、发展新常态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加强预防保护,扎实推进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精心打造示范区建设,全力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制度机制,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更将目标着眼到2030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水蚀治理面积86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亿吨。”
水土保持是“硬杠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总遵循。你看,山东济南彩石镇捎近小流域美丽如画,湖北夷陵区陡坡开荒全面禁止,甘肃清水县一眼望去尽是绿色林草,“山清水秀”不再是梦……水土保持打造的水生态美景在漫山遍野间徐徐绘就,终将肆意铺开,惊艳世人。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 滕红真
责任编辑: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