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跃天堑 甘泉凌空来
□本报记者 熊渤 孟梦
一辆摩托车驮着两筐水管“突突”地盘山而上,驶到距离石城山山顶最近的坪,管水员吴峰将摩托车停住,拿起工具攀爬至山顶。
山顶处,一根水管被悬空固定在索道上,笔直指向距离石城山数百米远的邻近山峰,往远方峡谷上空遥遥望去,黑色的水管呈“Z”形隐约牵扯在远处数个山峰之间,直至目不能及。
离空中水管200多米的山下,宜万铁路轨道在两山间露出一截,时有火车轰轰而过。
吴峰用扳手关掉冲砂的阀门。他负责管护的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木桥溪村“调水”工程,穿越两大峡谷,飞跨7座山头,架设管道40余公里,其中悬空管道3400米,管道最高处海拔800米。
爬山,下山,在不同山头调水点巡查维护成了这个37岁养猪大户的新常态。能喝上好水,吴峰管护得甘之若饴。
这个“豁出命”建成的“空中红旗渠”,历经6年“马拉松”式找水的劳苦和2年近原始的运转方式建设工程的艰辛,终于在去年腊月二十八跨镇引来甘泉,解了石城村192户700名村民世代缺水之困。
找穷根:饮水特困村的祖辈水困
石城山山体独立,风景秀丽,四周为断崖式绝壁。山下兰草谷溪水潺潺,瀑布飞溅。居住在山上的石城村民,祖祖辈辈只闻山下涧流响,不见山上水灌塘。
当地人提到这个村就直摇头:“这地方不好,三个月亮就晒枯了。”
在山上开农家乐的向克翠,常被游客建议在屋外建个水池方便洗漱。然而在通水之前,她所使用的都是从田间、小沟里积攒起来的“天河水”,沉淀一下还得紧巴巴地用。“有水就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干不干净。”向克翠说,山下离得稍近点的小水源,有水的时候排队守上半夜也只能灌上一桶。到了冬天,“天河水”也没了,只能化雪或者铲下冰凌,架柴用锅煮。
住隔壁的杜开木,在国家实行饮水解困工程时,筑起了一个半封闭式的大水窖,接水管放置在山坡边的土沟中。撬开沉重的石板,里面积蓄的水浑浊发黄。
“存的都是旁边农田面源污染过的水,水质肯定保证不了。”长阳县水利水电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还有很多村民家,挖个坑,铺层膜,存蓄的水到了夏天都发绿发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长阳县水利部门帮助石城村先后实施了堰塘、地窖、蓄水池工程,然而没有好水源,饮水安全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养殖缺水无法扩大规模,几代人不敢建新房……水困牢牢束缚了石城人,也禁锢着石城村的发展。
寻水源:“豁出命”的6年寻水路
三步并作两步走。
在国家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湖北省对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财政贴息等利好政策扶持下,2010年,长阳水利部门建立“1311”模式,驻点帮扶饮水特困村。1名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3名工作人员、1名设计人员,解决1个饮水特困村的脱贫饮水工作。在拉网式的入户走访中,石城村民长久以来的水盼水愿在工作组心中生根。
从山下抽水?408米的落差,至少要两级提水,且不说建设成本之高,管护之难,仅一吨水2元多的电费,也会使村民无法负担。
从别的山头引水呢?村民受当地五爪观水电站以“亚洲第一高索道桥”引水的启发,将目光投向外村、外乡镇。
长阳水利部门与石城村民一道,踏上漫漫寻水路。
北至白云山,西到贺家坪。
一根绳,一把刀,一件雨衣。
2个乡镇,3个村,5个山头,200多平方公里。
2名村主要干部骨折,8人次历险,身患肝癌的村支书向定锐带队翻山越岭,走遍纵横的沟谷。
30多个水源,30多份手绘水文资料图,都因水质、水量、覆盖范围、管理难度等种种问题不合适。少数村民逐渐丧失了找水信心。
要在有生之年解决石城村民饮水难——这是其间做了五次手术也不放弃找水的村支书向定锐的执念。长阳水利部门也抱着不解决全县饮水安全问题誓不罢休的决心,进一步加派力量,分7个小组再次踏上寻水之路。
2014年夏,在海拔900多米的景阳沟,优质的水源、合适的高差、各项符合引水要求的指标终于让水利部门拍了板。历时6年的寻水之路,至此画上圆满的句号。
建水路:三克难关引清泉
有源还得有路。
从景阳沟到石城,引水管道必须穿越十几公里两大峡谷,飞跨4公里7座山头。缺资金、施工难、跨乡镇,哪一道难关都不好过。
长阳水利部门立下规矩:绝不因脱贫饮水工程让村集体负债,更不能加重村民负担。优先安排国家规划资金23万元,从部门办公经费等挤出40万元,协调组织部、扶贫办、财政局、国土局解决80万元,县水利设计院、国土局免去全部工程测量、设计费用7万元。整个工程最终耗资150万元。
山窄谷深,又有超高压电网越过,原定的无人机架线行不通,工程重新聘请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架设飞索。
断崖绝壁间凌空引水,艰难的不仅是设计。
车载,骡驮,再转人扛。有时候一段路砍了个把月才能通人,有时候只能将一包水泥分成两袋,绑在人腰间攀援而上。25元一袋水泥的成本,还得加上200多元人工运费,一个劳动力一天最多只能运送一趟。
水泥运上山,却没水搅拌砂浆,施工队每到一座山,首要任务便是挖坑积水,尽可能减少背水的劳力和成本。
2015年3月正式动工,到了7月初,1、2号桩点的管线仍未完成架设任务。即使是习惯了负重的骡马,也时常“撒气”停在半路不走。
同样在2015年7月,村民李盈新在5号桩放线,相隔800多米的对望峡谷,另一组人员拉线,峡谷风大,钢索圈突然失控,套住李盈新滑向悬崖。在距崖边1米时才硬是被同伴死命拉住,望着飞速弹落到峡谷的钢索线,李盈新吓得瘫坐半晌,至今仍心有余悸。而在当年冬天,运送水泥的村民杜开周,在跨越巨石时脚底打滑,他眼疾手快揪住几根灌木,就听见背的水泥掉落悬崖发出一声巨响。
拉钢索,牵管道,背砂石,运水泥……施工过程充满危险且苦不堪言,村民们建设的积极性却没有动摇。党群会上,村民达成每户出10个工的一致意见。很多村民的出工量大大超标,吴峰出了30多个工,还用自家农用车义务拖水管、运材料。工程建成,村民义务投劳4000余个,节省成本40多万元。
水利部门与村民并肩作战,召开大小会议100多场次,实地调研,制定方案,派驻工作组长期驻守工地,加强技术指导,严格质量监管。
饮水工程管线经过两镇四村,涉及近40个农户的山林土地。水利部门与村党总支一起,挨家上门,帮干农活,说尽好话,用真情顺利打通管线跨镇跨村之路。
兴百业:水“跃”石城换新颜
去年除夕前,石城村兑现了向村民应下的“一定让大家有水杀年猪、煮猪头”的承诺。
这一年的冬天,再不必煮冰凌。全长40多公里的饮水工程全程通水,192户村民春节燃放的鞭炮声,响彻山谷。
凌空架起的管道仿佛云中飞龙,盘旋在群峰之间。甘冽的泉水隔峰蜿蜒奔来,喝一口沁人心脾。
这一天,村民吴涛带回设计师,计划推倒他老家上世纪60年代的土坯房:“有水好建房,我要带女朋友回新家。”
管水员吴峰的养猪规模终于可以放心地扩展,不必重蹈缺水卖猪的老路。他向乡亲们表态:“一定替大家管好水。”自己也计划着,今年生猪出栏达到百头以上,能比去年增收好几万元。
向克翠的农家乐也计划翻新,并将按照游客的建议再建个水池,她笑容满面地说:“有水就好了,生活就安逸了。”
灌溉有了保障,村里的100亩葛根基地救活了。村支书向定锐说:“效益好,下一步再扩大规模。”
没了缺水软肋,县农业局、林业局专家上山指导规划特色农业,村级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如今,石城已有18个农户拆旧房、建新居,37个农户规划建房,还有24个农户准备发展生态养殖和农家乐。
石城,正在脱贫路上大步飞奔。
从这个土家山寨再出发,湖北水利精准扶贫也迈开新的步伐。
用心用情用力交出水利扶贫圆满答卷
□本报记者 熊渤 孟梦
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这一关系民生根本的问题!
一涓流为源,一堰塘维生。这是石城村民的吃水生态,也是束缚石城发展的“穷根”。长阳水利部门将石城村的水困记挂心头,借国家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力度的东风,打响了补齐水利短板、助力脱贫攻坚的战役。
没有水源,跨山找出来;技术不够,科学引进来;资金不够,各方挤出来。六年翻山越岭的找水源,两年数克难关的建水路,这种豁出命也要让所有人都吃够水、吃近水、吃好水的坚强决心,创造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高空调水的奇迹,建成的石城饮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一方百姓300多年的吃水难题。水利部门啃硬骨头、攻坚拔寨一往无前的锐气,在群众心中印刻出水利为民的情怀和责任,也掀开了一方发展的新篇章。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水利部部长陈雷在2016年全国两会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与精准扶贫问题结合起来,在“十三五”期间重点解决。
用心、用情、用力夯实贫困地区水利基础,完成历史赋予的水利扶贫使命。水不愁了,群众的日子才过得踏实;群众的日子过踏实了,我们才算交上一份提供水利坚强支撑的满意答卷。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 熊渤 孟梦
责任编辑: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