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医生”:为城市“听诊把脉” 在上百种噪音中“抽丝剥茧”
发布日期:2021-01-27 来源:河南水协
俯身下蹲,全神贯注的监听井下状况
深夜的郑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手拿专业仪器,每走几步,侧耳、细听、起身走,为城市的每一根供水管道“听诊把脉”。因为晚上环境噪音小更容易听出下水管网的问题,所以他们每天只能昼伏夜出,以马路为家。他们就是“管道医生”——检漏工。
在上百种噪音中“抽丝剥茧”,高难度工作让新人上岗3天就辞职
赵云朝是郑州市自来水公司下属力科公司管网普查部二组项目经理。作为一名资深的检漏工的他,左耳有个奇怪的“毛病”:平时听什么声音都听不清楚,可是每当带上耳机,他不太“灵敏”的左耳总能清楚地听见管道漏水的声音。
赵云朝说,“耳聋”是干他们这一行的职业病。听音棒、巡管仪、检漏仪……这些都是管道检漏工必须佩戴的装备,而这些装备共同的特点与“听诊器”类似,就是把声音放大,“管道漏水的声音很微弱,只能依靠设备来放大才能听的见。”而与此同时周围的所有声音都会被放大,行人的脚步声、车轮摩擦地面的声音甚至是雨滴的声音在检测仪器中都会被放大,耳朵长期处在这样的噪音环境中,难免不出现问题。
而最让管道检漏工头疼的并不是“耳聋”造成的困扰,而是要在上百种噪音中如“抽丝剥茧”一般准确地听出管道漏水的声音。
2019年,赵云朝在在花园路做日常排查时发现路口正中间的一小滩清水,“正常路面上的积水都是浑浊的污水,这一股清水极有可能是自来水管泄漏的。”可是当赵云朝拿出仪器去听时,却始终听不到漏水的声音,“同事都说我这是职业病,劝我放弃,说这滩水说不定是谁不小心撒上去的。”而赵云朝十分坚信自己的判断,最终在离那滩清水几百米外的位置找到了漏水点。
培养一名合格的检漏工,一般需要3年的时间。而学会使用检漏仪器,只需要10分钟即可摸清原理进行使用,可是想要清晰准确地听出漏水的声音,则需要在成千上万次的实际操作中积累足够的经验才能完成。
也正因为此,检漏工成为了一个“门槛很高”的职业。在赵云朝所在的管网普查部,就有无数新人因为始终“听不到”漏水的声音而离职,“有一个小伙子,才来上班3天就辞职了,临走时还撂下一句话:你们这工作都不是人干的。”
每一次判断失误,都是一次损失
有一年下大雪,赵云朝和同事照例在中原路上巡查时发现:路面的积雪已十几公分厚,唯独有一处没有积雪,只有一滩黑色的污水。赵云朝判断是管道漏水造成的,他随即拿出仪器进行探测,而当时雪花飞舞寒风大作,噪音的影响让他始终找不到准确的漏水位置。
虽然基本可以判断漏水的情况确实存在,可是始终找不到漏水位置,让赵云朝心里泛起了嘀咕,“中原路是城市的主干道,每在这里挖一个坑,就会给这附近的交通带来阻碍。”赵云朝说,作为检漏工,他的每一次判断失误,将给城市路面造成一次损失,如果不能精准找到漏水位置,不仅会给施工造成很大难度,更给城市交通造成了影响。凭着这份责任感,赵云朝终于找到了漏水的准确位置,避免了一场水管爆裂事故。
作为一名检漏工,赵云朝的作息时间与正常人存在着严重的“时差”。每天晚上9点钟上班,到天快亮才下班,这给赵云朝带来了不少困扰,“刚和妻子谈恋爱时,因为总是晚上出门,她就总怀疑我。如今有了孩子,也很少有时间能在白天陪陪他们。”赵云朝说尽管如此,可每当他的左耳准确地找出漏水的声音时,这种成就感能让他忘了一切烦恼。
在全郑州市,赵云朝和其他16名同事,每年都可查出市政管道暗漏300多处。全市管径100毫米以上的自来水管道有3000多公里长,平均下来,每组“检漏工”每天要检测供水管道5至8公里,行走20公里左右。此外,还要对市区300余公里的管径在500毫米以上的供水管网,每月重点检测一遍。
映象网记者 陈伟然 实习生 薛佩宜 王婉婉/文 记者 段晋哲/图